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饮食调养 > 神经症的痊愈,需要一颗ldquo纯粹

神经症的痊愈,需要一颗ldquo纯粹



森田疗法之所以成为治愈神经症的经典,原因之一就是森田先生对禅宗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朴素的、与世俗生活相贴合的二次解读与阐释。整个森田疗法从头至尾都贯彻了自然情感、真实自我的主题;学习实践森田疗法也是一条踏踏实实生活,让内心自然流露人之常情的道路。

简言之,森田疗法与其他灵修理论的区别,也正如禅宗思想与传统佛教思想的差异一样,其核心要义是并不是要求我们觉醒开悟、升华至某一神秘境界,而是单纯引导我们做一个纯粹的、较为豁达的正常人。

神经症患者的困扰很大程度上源于精神世界不够纯粹,缺少一颗"纯真的心",无论是对外界与他人,还是对内心与自己,都总是在刻意地筹措与造作,妄图达成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理想化状态;要求客观世界尽善尽美,自己的外在表现与内心情感都要顺遂心意,难以原封不动地承认、允许自己与世界真实的样子。

森田疗法中曾对"纯真的心"做过这样的描述:

所谓纯真之心是指不用顾及周围的琐事和烦杂,在忘记善恶是非的理想状态下,体会到无拘无束的自我感觉。换言之,"纯真的心"就是指不被世俗既有的规则过分束缚,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流露人之常情,且顺应各种情景随机应变的心理状态。

为何多次强调"正常"与"普通"呢?因为,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神经症的烦恼与忧虑是远离普通人的。参考正常人对待事物的反应,对领悟与实践森田疗法是极具指导性的。

比如,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一些社交恐惧、失眠、疑病、洁癖的来访者会向我提出疑问:如果换做一个正常人,他会怎么做呢?他们会不会在社交场合表现得扭扭捏捏呢?他们是否恐惧失眠、忧虑健康、不畏肮脏呢?如果是,他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其实,如果我们反观不被这些神经症束缚的普通人,他们的心理状态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以社交恐惧为例,一种是自身性格外向开朗,面对他人时本来就从容不迫,在社交中就没有恐惧之说;另一种是虽然在陌生人面前有些许的慌张和为难情绪,但对这种不自然的表现本身不以为然,任凭自己被束缚,进而随着社交的深入,紧张情绪逐渐得到缓解,变得落落大方。

再以失眠为例,一种是压根不担心失眠,夜不能寐的时候,干脆起身刷手机、娱乐,困意来袭时也就自然入睡了;一种是即使偶尔担心,但也不足为意,携带着隐隐的惧怕继续正常生活,不刻意消耗精力去泯灭焦虑,逐渐也就进入梦乡了。

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其实都是"纯真的心"。"纯真"并不意味着要刻意达到某种标准、符合某种教条,例如"不应害怕社交"、"不要畏惧失眠"等等,而是纹丝不动地承认自己现状,止息思想上的纷争,不去竭力逼迫自己一蹴而就地达到"本不是自己"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注意力与情感就不会病态地固着于任何一点,并可以伴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产生适应。一个人的精神活动若能展现出临机制变、灵活机动的特性,抗拒就会转换为接纳,恐惧就会转换为淡然,痛苦也就会转换为愉悦。

放眼日常生活,开心与幸福经常眷顾拥有哪一类特质的人群呢?我想,答案一定不是其他,而是纯粹、坦诚。即便一个人在世俗的评判中是十分卑劣的,若他本人肯对自己开诚布公,全然允许,那就会免于精神痛苦的折磨。

换言之,善良也好,恶意也罢;八面玲珑也好,局促不安也罢;勇敢也好,懦弱也罢,拥有任何一种品质都不会导致精神上的痛苦,但若它们的存在不够纯粹,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则会愈演愈烈,进而作茧自缚,落入神经症的桎梏。

举个例子,当我们面对一个捐款箱时,无论是内心深感同情因此慷慨解囊,还是由于囊中羞涩或者自私并不想捐款,都属于人类的正常情感,不会增添精神苦恼。但若过分拘泥于是非善恶的标准,迫于外界的评价或内心的谴责而捐款,或者虽然没有捐款,但事后一直在自我苛责,批判自己不够善良,那心灵就会脱离纯粹的状态,产生思想矛盾与精神痛楚。真正的纯粹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不是为了勉强自己,也不是为了尽义务。就像关爱照顾自己的家人,见到跌倒的孩童、颤抖的老人想上去扶一把,偶遇心上人时满心欢喜却又有些紧张一样,是打心底的本能情绪反应,而不是经过了反复斟酌、思想斗争后所刻意展露的状态。对应到神经症的层面,一些洁癖、强迫检查的患者在深知要杜绝强迫行为后,偶尔真的遇到需要再次清洗与检查的情形,也因怕这样会加重症状而不敢去实施。因此便跑来问我:老师,我到底是该清洗、检查,还是不该清洗、检查呢?事实上,做与不做皆可,内心的纯粹才是关键。如果当真需要清洗与检查,且次数没有过分频繁,那再去确认一次有何不可,毋需担心这是在加剧强迫症状;如果不做,那也就不做了,任凭不安存在一阵子就会渐渐消散,事后也不见得一定会酿成什么重大后果。这也就是我和来访者经常说的:选择与否无所谓,破除思想矛盾即可。强迫是在头脑中的,而不是局限在行为上的。为了于表面形式上的"不强迫"而刻意规避一些必要的清洗与检查,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的表现,反而就会落入另一层思想矛盾之中。这一道理在生命中还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顺应自己的愿望,跟随自己的本心,在这种没有过多束缚的状态下生活,往往才会如愿获得自己所渴求的。就像伟大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动力绝非对名望利益的贪恋,而是对于绘画艺术本身的热爱。若一心追逐世俗的认可、物质的收益,那反而会深陷内心的烦闷,事业也会一蹶不振。当然,袒露自己的真实面貌,跟从自己的本心愿望,很多时候是需要承受与之相对应的负面感受的。但当我们一旦拥有了这种直视自己的内心与感受的勇气,心理活动就会自发地随着不同境遇产生变化,去自主顺应各类场合。进而心灵的枷锁也会被卸除,重新回到自由自在的状态。最终,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有神经症的痊愈,还有人生价值的实现。MatthewHLZ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egt.com/ystl/13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