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诱发病因 > 稻盛和夫追求完美是成功者态度它还是痛苦
稻盛和夫追求完美是成功者态度它还是痛苦
刘军连 https://m.39.net/disease/a_9363018.html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做一个测试:
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任意位置点一个点,然后留意你自己第一反应是盯着那个点看?还是盯着其他的地方?
“黑点”。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总是在找不完美的地方。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在“改错误”。做功课要改错误,考试更要改错误。学是为了记住“正确”答案,累积“对”的知识。这样就能考高分数。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从中积累经验得出结论,得到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启发式的学习令孩子更容易获得自信。
所以我们习惯性的每天在生活中也在找问题、挑毛病。为的就是让自己“不要错”。变得害怕犯错,却不停的出错。
你回想一下小时候,当考试拿到了九十分的时候,通常听到的,是不是父母说:上次还考了98,这次怎么还退步了?虽然有进步,但不要骄傲哦,听到了吗?”或者是有点遗憾地说:“90分啊,其实你要再仔细认真一点,就能考得更好。”
其实表面上这些话语并没有什么,但是认真琢磨一下,这些话的背后都带着责怪的味道,所以,当长大以后,每当遇到重要的事情时,都会特别紧张焦虑,生怕没有做好。
对自己有高要求,难道不好吗?
当然好,完美主义在平时会成为积极向上、高水平表现的原动力。事实上,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职场、家庭以及子女教育上,完美主义者经常会取得较好的成果。
稻盛和夫在《干法》里写道,“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哪怕99%都很顺利,但只要最后的1%因疏忽而出了问题,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材料费、加工费、电费不说,前面各道工序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智慧……也都全部泡汤。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投入%的力量。正是因为贯彻了这样的‘完美主义’,才使京瓷在不断创造新产品的同时,获得了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完美主义使人不断向上,但当这种对完美的追求遭遇困难或者追求过度时,完美主义者就会产生强烈的病态心理,此时,完美主义者若不能适时舍弃追求完美的心态,就会容易陷入焦虑感中。
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角尼娜作为资深芭蕾舞演员,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为了芭蕾,她可以牺牲一切,比如说爱情、欲望和自我,硬生生地把自己逼成了精神分裂,最终与《天鹅湖》里的黑天鹅融为一体,成功的将自己杀死在了舞台上,只为了那一句——“Itisperfect!”
就像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要开始一件事情前,都要思前想后,认为自己每做一件事,都要极力做到最好,否则,会全盘否定。
所以总是在权衡利弊,不断地否定一个个的想法和方案,迟迟无法行动,这也导致很多人无法成功的原因,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而是我们从来没有开始,或者进行到一半,就被自己完美主义的批评与否定淹没了。
完美主义的特点
大多数的完美主义都具备以下特点:
1、强迫行为
2、拖延
3、容易放弃
4、情绪焦虑、沮丧、常感觉到压力与无力感
5、容易逃避、比如通过玩游戏转移
6、自我批评与否定
7、选择困难
8、不自信
9、恐惧失败
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基本上是很难发挥出一个人的潜力,施展出一个人的才华,到了最后,自己总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印象。
完美主义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内耗。
其实,简单粗暴的来说:就是想得太多。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器皿,比如说一个杯子,水如果倒满了,端起来走,这水就会溢出来。
老子说,你还不如先把它放下。已,停止,放手之意。有大智慧的人做事,特别忌讳做得太“满”。所谓,“满招损”。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追求完美本来就是一种痛苦的根源,这是一种“精神洁癖”。
我们要怎样调整改善?
一、精神内守
要脱离这种精神洁癖的痛苦,先要做到的就是活在当下。时时刻刻把“神”收回来。
什么是“神”?
我们的祖先古圣人,他们早就掌握了当中的宇宙自然规律,把这些精神现象阐述的细致具体,比如:
我们身体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意、志、神、魄、魂。
神是小分子结构,用现代的物理学就叫原子,魄有七魄,魂有三魂,魂这个层面接近量子,是最小的,完全看不见了。
意是中分子结构,越往上越粗。
最上面的是身体表面,是大分子结构,是我们能感受到的。
我们现代人不懂这个东西,以为是古人在搞什么迷信,其实这些是在讲很精微、很科学的东西,把无形无相的小分子结构,精神体拆解了。
因为物质的身体只占“我”的很小一部分,意志神魄魂才是主导的存在,就是“本我”。
收神,就是在保持自己轻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从外境中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体的轻松自然的觉知上,处于一种于外物视而不见的状态。
心不外驰,气不外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