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治疗医院 > 入门荣格情结的消退

入门荣格情结的消退



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丛妍老师丨导读

在了解了什么是情结之后,荣格认为我们无法消灭情结,但是当我们去面对情结,整合情结后,情结就会消退,我们的内在就可以获得成长。

成长,不是空洞的高谈阔论。

成长,是在咨询室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一边高喊成长,一边对自己的情结问题视而不见。只有当我们去面对自己的情结,我们才能拥有让情结消退,及内在成长的可能性。

文章正文内容节选自

河合隼雄《荣格心理学入门》一书

复习入口(点击即可浏览)

《荣格理论中的心理类型——内倾与外倾》

《心理类型中四种心理机能——思维和情感》

《心理类型中四种心理机能——感觉和直觉》

《意识和无意识的互补性》

《“情结”发现的过程——词语联想测验》

《情结的现象》

情结的消退不是揣着两只手就能做到的。上周我们也提到过,没有与之对决的姿态,情结是不可能消除的。下边我们举一个游戏疗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过程。

这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儿。当事人主诉洁癖,是跟妈妈一起来的。他上厕所后,洗手需要十分钟;吃饭的时候对清洁程度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搞得妈妈头痛不已。心理治疗师接受这个案例以后,每个星期,妈妈的心理咨询和孩子的游戏疗法并行进行。这里我们省去细节,只讲一下在妈妈的咨询过程中渐渐明朗的事情。因为奶奶的溺爱和过度保护,当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很费事儿的孩子。直到上幼儿园之前他还要求喂饭,希望大人给穿鞋子,而家里也禁止他参与邻居孩子们玩的危险游戏。

可以想象,孩子的自我成长过程中,自主行动、略有攻击性的行为都被彻底地禁止了。他有时候肯定也想跟周围的孩子们一起调皮捣蛋一下,吃点儿零食之类的。类似的行为、体验都受到压抑,并没有整合进孩子的自我当中,而是形成了情结。接着,伴随着对被禁止行止的反叛情感,情结渐渐被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单从外表上看,这个孩子非常有礼貌,行为举止得体,谁都会说这是个好孩子吧。在好孩子形象的背后,形成了强力的情结。如果给这个情结命名的话,应该称其为攻击性或者活动性情结吧。把攻击性跟活动性放在一起,看上去很不明确。不过,我们后边还会讲到,情结的现象非常复杂,很难简单地命名。这个例子当中,如果强烈的叛逆情感非常冲动地表现出来,显示的应该是一般所认为的攻击性;如果适当地把情结中的力量引导到自我当中,就可以称其为活动性。谈到这个例子中的“情结”,可能英文的“aggression”这个词表达得最为贴切(实际上,我们经常会把这个词直接翻译为“攻击性”)。

人的攻击性太强不能说是什么好事情,但过度地压抑攻击性,没准儿又会造就一个缺乏活力的软弱人物。这个例子中,判断孩子的攻击性完全被压抑住了,应该不会错。这是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智力方面活动性很强(来访的直接原因是强迫症式洁癖已经给正常的智力活动造成障碍)。他在家里的行为也能够想象得出来,窝里横吧。

这个例子也能够说明情结现象的复杂性。如果教条地看待攻击性受到压抑这一点,我们就会以为这个孩子完全没有活力。但看到他在教室里很活跃地发言、在家里调皮捣蛋的样子,我们肯定会大吃一惊,搞不懂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说起攻击性,其意义非常广泛,我们应该更详尽地思考其中哪一些形成了情结。在自我的统制力减弱的时候(比如说在自己家里),情结的力量增强,行为模式也会变化。这一点也需要熟知。不了解这种复杂的现象,仅仅依赖条条框框,治疗师自己也会迷失方向,最终不过是给别人的情结起些名字,毫无建设性的意义。

例子中,即使有着我们说的攻击性,但因为智力水平很高,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一直都是个成功的好孩子。终于,情结力渐强大,超出了自我的压制力量。本人对自我难以认同的攻击性渐露头角感到极端的恐怖,顽固地拒绝承认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外部,形成了不洁恐惧症。上边说的这些,算是对这个孩子症状形成的一种思考,到这一步,其实还不能说对治疗有什么意义。这种对治疗师来说解释得通的认识,说给患者听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然,一切都是在跟母亲的咨询过程中渐渐明朗化,这一点还是很有意义的。母亲自己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发现、体验。再者,孩子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结,而不是肤浅地了解一下关于情结的知识。

说到与情结的对决,对治疗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治疗的现场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由行动的环境。游戏疗法的根本在于,治疗师都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当事人的任何行为表现。搞不明白这一点的人,看到治疗现场的情况,一定看不出和一般的游戏有什么区别。治疗师要用这种容纳一切的态度与孩子接触。开始孩子基本上不跟治疗师说话,只顾自己玩一些智力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开始显露攻击性。第三次来的时候,孩子狠狠地敲打木制的组合玩具,以实物为对象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再下一次,孩子要求与治疗师比赛保龄球,并在游戏中投入极大的热情。拼命玩的过程中,孩子拿黑板擦去擦黑板上记录的分数时,嫌费事,就直接用手抹去字迹,然后用手擦汗,把脸也搞得一塌糊涂,变现出和洁癖完全不沾边的行为。

在治疗现场,其实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前边说到过,情结中互补性地存在着比如自卑感和优越感等两个极端的内容。对这个孩子来说,冲破家里的规矩,随心所欲地做一些不干净、危险的事情的冲动,和内心对不洁净事物的极端恐惧,两个极端事物在内心共存,无法整合到一起,仅仅某一方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在任何表现都能得到包容的治疗场合,一直被压抑着的一方渐渐抬头,显现为表面的行动。这个日常非常懂礼貌的孩子,还会一不当心忘记了来访的日子,让治疗师空等着。这种行为在第六次的治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跟治疗师玩投球避球游戏时,孩子使劲扔出让治疗师害怕去接的猛球,满身大汗玩得不亦乐乎,干净不干净的,根本顾不上了。但仅把这些表现看作是到目前为止积郁的发散,还是有些太简单了。

确实,积淤的情绪发散出来也是有效的,但这种浮出表面的行为仅发生在于治疗师的互动中。在心理治疗现场,治疗师从根本上理解当事人行为的意义,并且采取完全包容的态度,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治疗师的存在,当事人才有可能不止步于单纯的情结发散,还体验着情结带来的感受,进而将这些感受整合进自我。这里,孩子要求与治疗师扔球、接球,有着很深的象征意义。面对有着强烈攻击力的投球,治疗师完全接受下来,而且正面对着当事人又扔了回去。这样,在象征性的包容、对决的反复过程中,当事人渐渐地把一直遭到自我排斥的东西纳入自己的体系当中,努力实现自我的再次整合。

这样在治疗的现场看到进步的同时,当事人在家庭内部的表现反倒在恶化——声称“厕所里有怪物”“饭碗里有奇怪的东西”,显示出极端的恐惧感——让家里人非常担心。但是,仔细考察当事人一连串的行为过程,出现这样的状况可以说是必然的吧。

随着在治疗场合一直受到压抑的攻击性得到表现,当事人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外界的投射和恐惧。也就是说,当事人的表面行为看上去好像恶化了,但实际上说明了治疗过程的进步。像这样,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表面的恶化现象,需要治疗师对事态好转持有坚定的信念,治疗才能继续下去,迎来终结局面。这个例子也是这样,一段时间母亲的担心加剧,但治疗没有中断,孩子的攻击性慢慢有了质的变化。在第十次治疗时,孩子不把球扔向治疗师了,而是跟治疗师比赛,把球朝墙扔,在球弹回来后接住,跟治疗师比赛看谁连续的次数多。孩子中间说想喝水,然后主动地洗了手和脸,接过治疗师递过来的手帕擦手。在家庭内部对清洁的要求是一种扎根于清洁的强迫观念,而在治疗现场的这一连串行为则完全是自发的,以一种自我内部具有统合性的行为表现出来。因为没带手帕,孩子偶然性地借用了治疗师的手帕,这一点也很有意思。

治疗师一直都只是自己攻击的对象,或者是会反过来攻击自己的人,现在双方却可以建立起亲和的关系。这个变化可能有点太急促了,在下一次的治疗中又表现出一些混乱。孩子坚持要跟自己的母亲一起进治疗室。治疗室不允许这么做,跟他说,想不想做游戏你自己决定。然后孩子说不想做了,当场就回家了。但下次再来,孩子叠了纸飞机,跟治疗师比赛看谁飞得远。治疗师教他一些很有趣的叠飞机的方法,这样,攻击性通过具有建设意义的游戏表达出来,同时孩子又对治疗师表现出和善的行为。

最后一次,简直就像是一个结束的仪式,孩子一边说着“我们还做过这个呢”,一边从治疗初期做的游戏开始一样一样地玩过来,做给治疗师看。成人治疗的场合,当事人经常会在治疗的后期回顾治疗经过,明确自己的变化过程。孩子最后把所有的游戏都做一遍,完全对应了成人常有的这种总结性表现。通过这样的过程,即大约半年时间的游戏治疗,孩子的强迫症状消失,能够跟小朋友们一起玩了,治疗结束。

上边,我们为了说明情结的消退过程,简单说明了一下游戏治疗的例子。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孩子在治疗现场如何面对自己的攻击性,去体验它,并且把它整合进自己的自我体系中。这个例子非常明了,大家或许能体会到,成年人情结消退的过程应该也是走着同样的路程。

通过这个例子,读者看到了我们在治疗现场怎么样通过实际的努力实现情结的消退。一说到“与情结的对决”,内向的日本人很容易陷进一个误区,以为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必须苦苦修行。揪住自己的缺点,又是检讨,又是反省,“追求孤寂的内心”,走上独行的旅途。这样的例子真不少见。独自修行,更多进行的是关于情结的思考,而不是像例子那样,能够在现实当中活出自己的情结,然后,努力整合、提升。当然,不否认有时独自修行也会有很高价值。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思考,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情结左右也是很让人头疼的(本人还经常会自以为是富有行动能力的人)。但一说到情结就认为是自己内心的事情,只是闷头思考,就容易忽视与外界建立联系,不理解面向外部的努力也会与内心世界相互呼应、共同成长。

前边谈论到独自修行,主要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呼应性,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事实。当一个人存在着必须面对的情结时,某一个适当的时机经常会有很巧合的外部事象发生,诱发一系列后续的进程。把内部和外部的事象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好像形成了一个绝妙的布局一样。荣格非常重视这种现象。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无数的情结,但其中一定有一个,在某个时间点上具有关键的意义,到了人们不得不正面与之决斗的地步。

对情结不应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当事人付出艰苦的努力,把情结整合进自我的时候,就显示出其建设性意义。情结,对它的自我来说是一个被否定的存在,人们总是先看到它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一面。但是,当被整合进自我后,情结表现出来的多是值得期待的人的活力。我们应不仅仅紧盯着情结的负面,还要认可其中存在的正面作用,或者说,在看上去负面的外部症状中,发现具有建设性的自我再次整合的努力,这种态度显示出荣格心理学的特征。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数的情结,比起成天做些没必要的自我反省,不回避某一时机布局好的情结现象,从最初的负面现象中找到一丝光明,不断付出实际的努力,一步步地积累下去,这才是有意义的。

以上举例解释了让荣格负盛名的“情结”概念,相信可以使读者认识到存在于无意识领域内的情结的重要性,以及其与有意识的行为发生关系的机理。荣格在深入研究情结的基础上,逼近无意识的深层,这些我们将在后边继续讨论。

下期预告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egt.com/zlyy/1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