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治疗医院 >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致成长,请好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致成长,请好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http://pf.39.net/xwdt/151012/4708221.html
最近,新上映的电影《温暖的抱抱》引发了很多热议。电影讲述一个高度强迫症男孩鲍抱(常远饰)每天按规定的习惯和计划生活,他的生活容不得一点凌乱,睡觉要戴上浴帽,凌乱的纸张要用熨斗烫平,啤酒瓶要按标牌摆放一致……手表“嘀嘀”的声音时刻提醒他,该按计划完成什么事情了,连放屁都要精准到下午两点进行。被强迫症和洁癖症逼疯的鲍抱为了摆脱这样的生活,他计划好死亡的流程和时间,连花圈上的字一定要宋体。
为什么一个正常的孩子,长大后有这么高度的强迫症?
心理学家施琪嘉告诉我们,这叫“创伤的代际传递”。有好的父母,就会有一个好的关系的延续,有坏的父母这种关系就会以创伤的方式传递下去
回归到鲍抱的原生家庭,他的父母同样有着严重的强迫症、洁癖症。他们觉得抱抱、亲亲,这样的亲密行为都是有细菌的。
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鲍抱却没有能够等到影响父母的洁癖改变,父亲却因为他想要一个“抱抱”死于车祸,母亲进了精神病院同样也离开了。
小鲍抱躺在床上,哭泣着说,我不要抱抱了,以后我都听你们的,只想要你们回来。
一个抱抱给了他一生的伤害。
即使鲍抱长大工作了,他内心仍藏有一个受伤的小孩,等待被疗愈。
心理学家施琪嘉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如何疗愈内在的小孩呢?
作者施琪嘉通过《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以三十节课的形式,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内在的小孩,看见并治愈内在小孩的创伤,并且教我们让内在小孩从一个深受创伤的状态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作者施琪嘉有很多头衔,他是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在心理领域有很多头衔,他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常务副院长,是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是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DAAD)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获得国家教委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
这本书适合青春期、青年期、老年期的人群阅读。作者告诉我们,当我们遭遇伤害时,我们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内在小孩”,这个孩子会记得当时的负面感受。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遇到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请记得抱抱他,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介绍的解决方法,疗愈他,让那个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快乐的成长。
1.看见,不要误伤孩子
作者施琪嘉在书中说到一个人的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多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来的阴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孩子他会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父母就像镜子一样,但是有时他并没有照出孩子的价值,反而照出了父母的阴影;父母把自己的阴影投到孩子的身上,使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中。”
我们要学会及时止损,避免出现“旧伤未愈,新伤又至”的情形。
今天,陪娃上轮滑课时,遇到一位妈妈对孩子莫名发火,课堂内外哭声骂声一片。
原来,她家孩子小田有一个月没来上课,对轮滑有些生疏了,自然心理比较害怕,打起了退堂鼓。小田一步一跌倒地从课上退出来找妈妈,本期许得到一些安慰,她小声嘀咕着:害怕,想回家。
没想到,妈妈不顾自己的害怕情绪,硬是把她送回课堂,无助委屈充满小田的心头。其实每一个陪小孩子上课的家长,都是花了蛮多时间、金钱和精力的遇到孩子退缩的状态,心里很无奈。
于是,小田妈妈拿出糖果、玩具诱惑孩子。
“你乖乖上课,下课我带你买糖果。
想不想要超级飞侠,下课我带你去买。”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嚎啕大哭起来,妈妈束手无策,用家长权威大吼起来,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
哪位妈妈不希望母慈子孝呢?
哪位孩子不希望在爱与安全中长大呢?
心理学家施琪嘉在书中提到,家长经常提说“你如果学习好了,我就给你买什么东西”,在孩子的感知中就是“成绩好我就对你情感好,成绩不好我就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如果经常以这种态度对待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感觉会比较平淡,比较冷漠。
其实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需要一个比较友好的环境,他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把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孩子对自己的焦虑是没有办法自行排解的,父母得把孩子的反映出来恐惧糟糕的情绪吸收后,然后,给孩子鼓励支持欣赏和爱意。
假如小田妈妈把孩子害怕的情绪吸收,并反馈理解、拥抱和爱,效果会比花大量时间哭闹好很多。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不断反思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找到内在小孩的模样和具体体现,也会教我们怎么治愈内在自我。
2.疗愈,学习照顾自己
成长的各个阶段,如果内在小孩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他就可能会受伤。恰当、稳定和持续是对孩子内在小孩形成的非常重要的三个因素。
作者通过30节疗愈课告诉我们孤独、自卑、紧张、委屈等情绪背后的伤痕本质,以及如何治愈这些情绪伤痕。
缺乏爱的孩子或是贪婪或是嫉妒或是毁灭。有的孩子成长后,会有很强占有欲,要拼命的去占有,这收藏癖和储存癖生成的原因。有的孩子成长后会病理性嫉妒别人,他会觉得自己得不到,也不会让别人得到。
缺少陪伴的孩子会特别的黏人,害怕分离。是因为缺乏陪伴,他会认为没有一段关系是值得信任的,所以缺少陪伴,孩子长大后会先把主动的亲密关系分离掉、破坏掉。
缺少夸奖的孩子是特别自卑的,这种孩子从小缺少夸奖,会把自卑力量发出来。会看不起周围的人,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如何夸自己,别人会感觉被贬低,相处起来会特别不舒服。
缺少玩耍的孩子,从小被家长各种要求束缚住,丧失很多创造能力。成年后会表现为直男,在人际关系中容易受到挫折。
缺少道歉的孩子,会有一个委屈的内在小孩。长期感到憋屈、委屈,身体的症状会体现为经常胃疼、呼吸系统不好、肌肉容易酸痛。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如空虚、哀伤、悲悯、压抑、怀疑等产生原因和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和作者一起一页页的释放自己的情绪,重新找到内在的小孩。
3.整合,找回新生自我
我们的负面情绪,在书中都会获得解决钥匙。在成为母亲之前,一直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没有人告诉我成为母亲之后,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本书以《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女孩要成为独立女性,必须要克服2-3关。第一关是离开原生家庭,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第二关必须经过社会的磨练,这个过程会很艰辛。第三关必须得有一个男性的支持。
我们如何整合,与自己融为一体疗愈自己呢?作者施琪嘉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六步:
1.要了解自己的身体
到时候我们身体出了状况不一定非是生理疾病,也许是心理出了问题而导致的。可以通过按摩、足疗等被动活动,或者打坐、冥想主动活动,呵护身体来探索身体,这是整合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2.不要过于现实
不要太过于在意买了多少房子,挣了多少钱。自我整合的过程需要与自己内在的对话,向自身的内部探索。
3.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
我们对一个领域感兴趣的时候,会不断探索内在的想法。作者特别推荐哲学,了解一下中国哲人的智慧,然后与自己内在对话,会特别有意思。
4.冥想
每天给自己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做冥想,用自己最舒适的姿势坐下,跟随内心的声音,与自己的内在进行对话。
5.注意潜意识传递的信息
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