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治疗医院 > 温故从猫的九条命与ldquo翻肠子

温故从猫的九条命与ldquo翻肠子



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童年时,我因在城里难忍挨饿之苦,曾被我叔叔接回老家农村生活了三年。那三年给我留下的记忆中,除了享受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受到的宠爱和能吃饱饭的快乐之外,养过一只小猫的经历也是一段让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当年那个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小山村,无论是养鸡鸭,还是养猫狗,都不像现在城里人们养宠物那般精心,也往往不会刻意饲喂食物。所以,除了刚把毛绒绒的小猫崽抱回家那段时间,我在奶奶指导下每天按时给它喂点儿稀饭并逗逗它玩耍之外,在它稍大一点儿之后,饲喂得就不那么精心了。有时候它就得自己捕食了,当然能捕到的多是蚂蚱什么的,偶尔也能捉上一只老鼠,大快朵颐。在这只猫长大之后,有一次突然出现了上吐下泻,喂什么东西也不肯吃,走起路来也东倒西歪的。我害怕这猫会死了,就着急地抱着它找奶奶想办法。想不到我奶奶看了两眼后,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着急,只淡淡地告诉我,那猫吃了腐坏的东西,在“翻肠子”,不会死。奶奶还告诉我,猫有“九条命”,很难死。因为当时年幼,也没有深究,什么是“翻肠子”、猫为何有“九条命”,反正知道猫不会死,心就踏实下来了。确实,过了一两天后,那只猫又活蹦乱跳了。

到后来,我学了医,才逐渐明白了,猫的“翻肠子”就是患了急性胃肠炎,是由进食较多不洁食物所致。当然,我不知道猫的急性胃肠炎的致病菌是什么,但我却由此理解了人的急性胃肠炎和猫的急性胃肠炎有相似的病理改变和疾病过程。

按照传染病学的原理,这类感染性疾病之所以发病,要么是因为作为感染源致病菌数量多、致病性或毒力强,要么就是作为患病个体的宿主抵抗力低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感染性疾病是否发病,主要与这两个因素有关,这两个因素互为反相关关系。宿主抵抗力低下,致病菌数量多、毒力强,宿主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高。反之,宿主抵抗力强,而致病菌数量少、致病力弱,宿主患病的风险就低。我在当时农村环境条件下养的猫,由于不是饲喂较为洁净的食物,时不时小猫就会“中招”,翻一次肠子。这样的胃肠道感染固然对小猫当时的健康构成危害,但随着它不断被感染,对作为致病源的细菌形成了特异性免疫力,甚至有些特异性免疫力是终生的,以后再患急性胃肠炎的风险就降低了。这意味着宿主的抵抗力增强了,只有在它通过消化道摄入数量和毒力更多、更强或是它未接触过、未获得特异性免疫的致病源时,它才可能再发生急性胃肠炎,再出现一次“翻肠子”。一般而言,猫所患的急性胃肠炎导致最多见的病理生理改变就是脱水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除非这种病理生理改变非常严重,导致因循环衰竭进而发生多器官衰竭,否则不会致命,也就是“小死”一回。

若把宿主换作人类,患急性胃肠炎的原理同样如此。在人类进化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类成员大概也有“九条命”,也会时不时“翻肠子”。因为,在那段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病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相当幼稚的水平。例如,即使是到了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中国古代,人们对感染性疾病致病源的认识还停留在“瘴疠之气”、“时疫”之说的水平。只有到了医学发展到人们认识到病原微生物是人类患感染性疾病的元凶时,人们也才能够逐渐确定急性肠胃炎以及其他传染性胃肠疾病如菌痢、伤寒、霍乱是由相应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也才逐渐开始学会了通过诸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之类的方法预防这些疾病。

然而,人类大概是一种极易在行为上“走火入魔”的动物,而在拥有一定的(往往是只鳞片爪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医学知识而又只会僵化地理解这些知识后,会在很多方面走向极端,为防范“病从口入”而无所不用其极:餐具要用有杀菌作用的洗涤剂洗净,还得高温、紫外线消毒;跌落地上甚至餐桌上的食物要丢弃;饭前便后用有杀菌效果的洗手液洗手;不吃剩饭剩菜,等等。在我看来,这些行为很多是“无用功”。因为,人就是生活在遍布微生物的环境,而且人类祖先更是在“无知无畏”的道路上前行数万年,从未采取以上的防范措施,也还是让人类攀上了“万物之灵”的宝座。可见,人类这个物种是具有在遍布微生物的自然界繁衍生息的能力的。而且,绝大多数个体也是能够凭借自身的免疫力和机体素质来抵御一般性的消化道感染或曰“急性胃肠炎”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过度的以“讲卫生”方式预防胃肠炎可能真的没有必要。

一方面,从权衡利弊角度来看,过分洁净并非一定有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如果在这个遍布无孔不入的微生物的自然界生存,以追求万无一失地防范所谓“病从口入”的消化道感染尤其是急性胃肠炎的做法,乃至追求“无菌化”饮食,或许可以避免罹患急性胃肠炎,但却可能带来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其他消化道疾病乃至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根据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可能影响到精神活动特别是心境状态。若情况确实如此,追求极度洁净的饮食习惯反倒是弊大于利。

另一方面,从现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来看,过分洁净可能是人为增加生活成本的模式:在当代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拥有了抽水马桶,而且人们的生活垃圾要么入袋,要么入桶,洒落或裸置于街边的情形极为罕见。另外,生活污水多经管道排放,而非沿阴沟流淌或随意倾倒。与此同时,消化道传染病的最重要媒介——苍蝇,与几十年前相比,在现代城市里至少有两方面非常关键的变化:一是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其繁殖过程已被抑制;二是以接触粪便、垃圾、生活污水继而污染人们食物为主的疾病传播模式几乎消失,说明苍蝇也已“讲卫生”了,或苍蝇传播消化道疾病的能力减弱。既然苍蝇都讲卫生了,过去要求人们预防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那些“清规戒律”就有必要酌情而处了。很多时候,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追求万无一失的饮食安全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却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据此,我们觉得,在饮食习惯中追求过分的洁净未必合理,也未必有益,人们在追求过分的洁净和卫生特别是饮食卫生的努力中,很容易滑向强迫症洁癖的深渊或苦海之中。

预约问诊

扫描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egt.com/zlyy/1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