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治疗医院 > 有“视觉洁癖”的诗人,摄影师,艺术家阿巴
有“视觉洁癖”的诗人,摄影师,艺术家阿巴
有“视觉洁癖”的诗人,摄影师,艺术家阿巴
法国当地时间7月4日,著名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他的离去,让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更显寂寥。
和电影一样,摄影也贯穿阿巴斯的生命始终。他说,摄影时,感受到的只有幸福。
一次经历年冬天,南方发生了严重的冰灾。滞留北京的我,去皇城艺术馆看了阿巴斯的个展。那天的观众只有我一人。
北京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李诗负责布展,美术馆地板和墙面都变成了黑色,因为她觉得阿巴斯的作品需要和人沟通,“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诗”。李诗印象中的阿巴斯一直戴着墨镜,她认为:“也许是对最珍贵的东西的保护。”
阿巴斯和他的墨镜
据李诗回忆,当时阿巴斯住在北京贵宾楼饭店,从他的房间能够俯瞰故宫和皇城美术馆,非常有镜头感,阿巴斯特别开心,能住在一个视野这么好的地方,“这让我觉得他对视觉有一种洁癖”。
除了对视觉的敏感,李诗印象中的阿巴斯对于触觉也相当敏感。她还记得某个夏天和阿巴斯一起吃早餐,也许是出于对中国人的好奇,阿巴斯突然摸了下她的小臂,对助理(一位伊朗女孩)说了句什么,后来伊朗女孩告诉李诗:“他说你的皮肤像袍子一样。”
展览同时展出的还有《基阿鲁斯达米的道路》、《何处是我朋友家》、《面包与小巷》等20部影像,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在中国放映;还有“无题”、“道路”两个系列共84幅摄影作品、录像装置“睡眠者”和“十分钟年华老去”以及部分诗歌作品。
展厅里,有一整面墙都是阿巴斯在诗集《随风而行》中文版中写给中国读者的话,据策展人之一的李诗回忆,她是找了一个朋友用波斯文写上的。
我知道在你们的国家,大多数人知道我是个电影导演和图片摄影师,这和在我的国家一样。可是我得承认,我想到这些诗样的写作,比想到别的艺术行为要早得多。
电影或者图片摄影并不总能捕捉到生命中短暂但重要的瞬间,这是确定无疑的。而一段文字,却可以有效地见证精确、珍贵然而转瞬既逝的瞬间,并且极富表现力。
一种孤独阿巴斯的摄影作品有一种孤独、神秘的气氛,有着他电影作品如出一辙的诗意视觉语言和哲学观点。
这种孤独,也许与他的童年密切相关。
“我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午饭后别人都在午睡,可是我不困,就出去散步,为了不发出声响,就在阳台上画画。在学校里,我不是好学生,也不是好画家。从开始上小学一直到六年级,我没跟任何人说过话。是的,跟谁都没说过话,甚至没向一个同学说过‘借你的橡皮头铅笔使使’这样的话,也没向同学问过作业。我只是一个人去上学,又一个回家。然而,我却记得,就在那个我上了六年学却没有与人说过话的学校,一天,念祈祷语的那个孩子没来上学,大家就说,让另一个同学来念祈祷,我上去了。这非常令人吃惊。因为这之前没人听到过我的声音。”
电影《过客》,年
一个镜头年6月22日出生于伊朗德黑兰的阿巴斯,也许是遗传了身为画家的父亲的良好基因,从小就对视觉艺术很敏感,也显示了天分。
但是第一次报考美术专业,阿巴斯落榜了。18岁他离家独立谋生,因为获得一项美术奖而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开始学习绘画。
可是大学期间,他不按学校规定修课,最后花了13年才从学校毕业。
“我终于明白了我天生就不是一个画家。我绝对不是画家,我绘画的目的主要是用绘画疗法治病,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绘画。进美术学院之前,我在盘子和其它物品上画过骆驼、奶牛、豹子以及风景之类的东西。我的一些亲戚将这些画保存了起来,为了以后能卖个好价钱,他们现在见到我时还偶尔问我这些画的价钱有没有涨。”
对于摄影,阿巴斯其实并没有学过。从年开始,他就一直用镜头记录。
“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凝视着魔幻光线下浓云的天空、密实的树木枝干,会非常难受。不能与另外一个人一同欣赏绮丽的风景、感受那种愉悦,是一种折磨。这就是我开始摄影的原因。我想以某种方式让那些热情或者痛苦的时刻变成永恒。”
道路,年
在阿巴斯的摄影作品中,几乎全部都是大自然、风景照,对于拍摄对象的选择,他在电影《基阿鲁斯塔米的道路》中,有段独白:
“我本来对拍摄大自然和风景并没有兴趣,我更喜欢身在户外:凝视四周,独自度过一段时间。但是我常会看见非比寻常的光线,此时的风景那么美丽,不容我独自观赏。我用一台照相机记录下一些这样的时刻,当作某种纪念品,和没有机会体验这些的朋友们分享。”
一种色彩我常常觉得中国观众会很亲近阿巴斯的摄影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像极了中国古诗的意境,尤其看他的那些雪景,不自觉会让人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雪(9),年
白雪(23),年
“我学习过绘画,懂得什么是构图。摄影的问题和绘画是一样的。我的工作经验可以让我清楚地明白如何构图,我拿起相机会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图画本身就告诉了你,吸引你的是什么,应该放弃的是什么。
如果从现代美学讲,似乎是种‘极简主义’。”
白雪(13),年
白雪(4),年
白雪(1),年
“拍摄大自然是非常难的。彩色摄影不可能让我来改变其中的景物,它只是忠诚地留下了许多季节和风景的赏心悦目的细节。但是黑白摄影自然地就会给艺术家一个发挥的空间,因为它让我们同时面对真实和虚幻。人类的眼睛不是只识黑白——彩色摄影里黑白也被其它颜色覆盖或者转化,尤其是在拍摄雪景的时候,彩色摄影里的雪都变成浅蓝色,我不喜欢。”
白雪(44),年
“这里也许有些极简主义。黑白摄影给我们一个可能和机会,就像用一张空白的白纸开始工作,往上添加元素。在大雪覆盖的冬天里所有幸存的事物都是由他们自己最强烈的色彩和深度。黑白摄影在某种程度上比彩色摄影更接近艺术,可以改变一些‘真实’。”
一条道路关于主题,无论是“无题”系列、“道路”系列,还是那次没有在北京展出的“雨”系列,你总能在阿巴斯的摄影作品中看到“道路”。对此,他曾这样解释过:
“我也说不清,‘道路’这个主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可以说:是从我开始摄影的时候,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就是‘道路’。我只知道,有一天我发现,过去25年来零散拍摄的照片里,竟已有上千张是道路、车辙、曲径。”
道路(50),年
道路(44),年
道路(34),年
道路(2),年
道路(30),
“我想这些照片的根源要回溯到童年时代,我对路的迷恋从那时就开始了。我的电影里,也总是下意识地出现很多大道或小径的镜头。
一个很确定的事情就是这些道路承载着从过往而来的记忆。它们象征人类未经记载的寻觅,对生命的寻觅。
也许是感伤的,也许只为一口食粮,道路上就画下杂乱的线条。”
道路(33),年
道路(79),年
一种幸福作为电影大师的阿巴斯,对于电影和摄影,他会更偏好哪个呢?摄影之于他到底有何意义?
“摄影也许是,又不一定是白日梦的邀请函。如果梦想包括了逃离城市和它的约束,如果梦想意味着回到源头——自然,那么大自然的摄影就能被理解为对梦想的激励。对生在城市公寓里,穿行于高楼、汽车、地下通道、广告标牌之间的人,还有那些在灰暗多云天空下度过一生的人,自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我看来,这里的自然就是人类及其欲望的对立面。我们经常容易忘记这个事实。”
白雪系列
“电影和摄影是两种艺术。摄影的时候我除了感知到的幸福什么都不想。当一匹黑马在雾中穿过雪地的时候,我只是非常庆幸:我在场。这已经能让我满心愉悦了。其他的我不需要。摄影的时候我只有一个目标:幸福地在大自然中间就好!”
一个疑问在《越想越不明白》这组小诗中,
阿巴斯写出了他的《天问》。
越想
越不明白
雪为何如此的白
越想
越不明白
为什么
蜘蛛的作品里
有如此的秩序和威严
越想
越不明白
狗儿凭什么如此忠诚
越想
越不明白
母亲对孩子
爱的理由
越想
越不明白
为何一无所获者手上
尽是老茧
(AbbasKiarostami,.6.22~.7.4)
转自:文艺sao客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北京看白癜风的最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