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疾病知识 > 渡老师晨督面对权威就习惯性去躲避,该
渡老师晨督面对权威就习惯性去躲避,该
渡老师提问
尊敬的韦老师、渡老师师兄弟姐妹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想请韦老师督导的问题是一个关于自我成长的话题。我发现我总有一种心理,就是一遇到和别人谈话聊天的时候,特别是在跟长辈或者对我来说感觉比较有能力和有权威的人面前,就会习惯性地去躲避。
一方面呢,我又很想跟他们谈论,然后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声音,说我其实可以这么做,但是在实施行动的时候,又立马有一个想法告诉自己,其实你可以不用这样做。这种矛盾会导致我做很多事情都是束手束脚的,而且可能在人际交往当中也会给别人带来误解。别人会觉得我这个人好像很不会说话,很高冷,但真相是我源于我的紧张和害怕。其实从这一点我也是很能够理解和接纳一些相对来说不会主动和别人沟通的人。其实他们是因为在交往方面,内心有顾虑和害怕才会导致这样子。所以,我也会更加理解有这种表现的人吧。
我举两个例子吧。在渡老师第一次面授的时候,因为那天晚上我是快十二点才一个人乘滴滴到达酒店,其实在路上我就有在想,这么晚才到达,我应该去群里报平安。结果到了酒店就要发信息那一刻,我就一个念头想着:“哎,算了,那么晚了可能会打扰到大家。”
结果就造成海镜以为我失联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当我看到很多的未接电话,还有未接语音的时候,就深深地懊悔。
我当时也做了一些补救措施,就是第一时刻见到海镜的时候,就使劲地道歉并说明原因,讲我是有这个报平安的想法,但最后我没有做。
突然还想到一些典型的例子,比如说生活当中,有时候我想把家里多余的东西,赠予给一些亲人或者朋友,但是又会顾虑,这个东西也不是新买的,也不是特地买给他的,对方不知道嫌不嫌弃,就会有这种顾虑。
有些时候,我也知道对方是需要这个东西的,最后对方都来主动跟我说,而且对方也看出这个东西我不需要了,他都主动跟我要,而其实我一开始就想给他了,结果又因为我的顾虑没有行动。
刚结婚不久时,我遇到爱人的父亲,我其实就很怕在他面前说什么话,在我想要表达的时候,自己脑子里立马就会想到他会怎么反驳我,我的这个观点会让他形成对我怎样的一个看法。
不过学习了心理学这两年多来吧,其实在这方面,我觉得我已经进步很大了。一方面我就会告诉自己说,很多时候你想到的就尽量去做,因为其实你在想的时候已经想得很周全了,就差做这一步。虽然有进步,但这个问题还是成为我在人际交往当中的短板,阻碍着我。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我自己是比较追求完美的,害怕犯错误。我不知道我这个分析对不对,自己很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想请老师帮我分析一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更加有效的一些改善方法。谢谢韦老师!
1号渡老师韦志中督导在听这一段语音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三个身影:第一个身影就是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你的身影;第二个身影是一个在提醒的身影,提醒你不要去做啊,为你找理由和借口,还有给你开脱的那个身影;第三个身影是在事情搞得不太好,有了不好的结果就去内疚和道歉的身影。
这三个身影都是你自己本人。好,那我们就来看这三个身影分别是什么样的呢?第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因为他面对生活外部环境的时候,他会去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说回到了家要报平安啊。那么这个就是真实的你。而第二个跳出来的那一个提醒你说:“哎,你没有必要做吧。”他提醒你说没有必要做,但实际上又是有必要的,因为接下来实际上因为你没做这件事,别人在为你担心,你有很多的未接电话,那么就有必要做。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他又去提醒说没有必要做呢?那我们就要去分析,他是一个防御的自己,他是在防御一些东西,因为他可能感觉到,如果你要去做了,会有不好的结果出现。他有一种恐惧和担心。你把他叫做是一个“恐惧的自己”也是可以的。
那么,第三个身影,就是那个做错了之后,因为有了不好的结果,你产生了内疚感,然后去道歉的这个自己是谁呢?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这个可能是道德的自己,对吧?当然,我们并没有按照本我、自我、超我去分析。
在这三个自己里边,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呢?我想,最关键的不是第一个,因为第一个他本着真实的原则,他不管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比如说他遇到了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啊,他都会有感受,因为他是真实的嘛,所以他是很清楚的。关键让自己产生烦恼的是第二个,他会跳出来提醒自己。第三个道歉的自己,好像也没有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不好的结果,那么就不会出来道歉的自己。所以,我们就把聚焦点放到第二个身影上,就是那个防御的、恐惧的自己。
在你讲到的经历里,讲到了自己刚刚结婚的时候,都不敢跟爱人的父亲说话,是吧?还有遇到一些长辈或者是权威性的人物,都会有退避,或者会把自己隐蔽起来,担心自己做了一些行为会不被认同或者受到指责。那么,这些信息说明什么呢?说明第二个身影,他代表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样一个曾经有过不良体验,被否定过,甚至被攻击过的一个内在小孩。那么,这样就好理解了,对吧?
那么,我们就回到了关于内在小孩的理论上来。所以,一开始我说不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去分析,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关于内在小孩的完形心理学。现在,如果我们用完形思维去看的话,他们三个身影所居住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在外边的那一个,是第一真实的自己;道歉的那个代表道德的自己也在,而这个道德的自己一般都是在后边才出来,但他不是隐藏的;而隐藏的那个自己,就是那个恐惧的内在小孩。
你刚才说通过学习心理学之后,这些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变,有时候会去自己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开始有了更多的力量,看起来是有一些效果了,可是这些效果有用吗?
只能说治标不治本。因为你还只是在外围做工作,而没有碰到那个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那么,你问我应该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觉得,如果我们把那个恐惧的、防御的内在小孩,把他看成是一个小孩的话,那个小孩是小孩,对吧?他是曾经的自己。那么,我们给他讲道理,有没有用呢?这就好比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说:“哎,你不要做啊,你要做的话,手会烧坏的……”他可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但他只看你的眼神和表情,他就知道这件事情可能很危险,不能干。即便他听不懂,你说了他可能也会停手。这样也会有一些效果,但是他并没有明白。因为这不是根本性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这一类的内在小孩或者叫不良的体验,是不太有用的。
如果我们想让这个内在小孩真的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那就得让他明白,对吧?或者要把他抱离这个环境,把他从这个危险的空间里移出去,让他没有机会去做这件事情,否则会对他造成伤害。而只讲道理是不太有用的。
我觉得最好的的办法,还是在于对这个内在小孩的一种接纳和爱护。我们可以去做心理治疗,请咨询师帮助我们来做,比如采用催眠、石头疗法、镜像自我等等运用完形心理治疗理论的一些技术。我们还可以进行自我疗愈,比如可以画一幅画来代表那个恐惧的自己,然后冥想一下,内在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小孩,然后做自我疗愈。
我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用这些自我疗愈的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时不时地去进行自我觉察。对于这个恐惧的小孩,用一种象征把它表达出来。比如,你可以特别在某一天的空闲时刻,去那种有小石头的地方,去寻找一个小石头来代表自己的那个防御的、恐惧的内在小孩,然后带在身边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平常可以把这颗小石头拿出来把玩一下,摸一摸这颗小石头,感受一下它所代表的那个内在小孩的存在。
这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接纳,一种爱。这是一种提醒的方式。比如说,每当有这个声音说“哎,你没有必要去做了”,这时候我们就问他一句话:“你在干什么啊?你在害怕什么?你有什么担心吗?”
你以前在这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就会去说服他:“我们说应该做呀,你为什么说不应该做?”对吧?这就是一种辩论的状态,很多强迫症患者就是在互相辩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强迫的观念,然后成为了强迫的行为。
对强迫症的形成和治疗,以后有机会我再给大家讲解。在没有形成强迫症之前,可能会形成一种冲突型的模式。完美型的人格或者是有洁癖,这些其实都是轻度的,是走向强迫症路上的一些人格特质。
当你要去说服他,就可能会形成一场冲突和较量。但是,如果你问:“你在干什么啊?”这两种方式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就像一个人在愤怒,在咆哮,你说:“你不要愤怒咆哮。”这样做就是去否定他,压制他,这样效果不会太好。但是,你如果说:“你在干什么呀?你想事情往哪里发展呢?”这样是最好的方式,因为突然听到这样的声音,它就会惊醒了。就像我们做自杀干预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跟他说“你死了以后,你的妈妈怎么办”,就要比跟他说“你不要死啊,人活着有多好啊”要更有用。
这是我说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做提醒,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定心术”,帮助自己暂停下来,开始向内去思考。这个时候,那个恐惧的、防御的自己突然震了一下,就更容易停下自己的行为,这个效果可能会更明显。
最后,我做一个小的总结,你遇到的问题,人人都会遇到,因为防御是人的本能,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人人都有的,只不过方式方法不一样。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建议,你可以去读我写的那本《权宜之计》。“权宜之计”就是中国人理想自我的追寻之路,就是讲我们在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哪些自己跟自己较量的方法。
其实,所有事件的表现都只是外部的,真正的超越是自我超越。外在的人和事,都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和自己斗争,进行自我成长,自我革命,而不关乎他人。不管哪一种关系,哪一种团体,哪一个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外部发生的都只是一种表象,而本质都在于他内心里边和自己的关系。
好啦,就说到这里。希望大家有空都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我们在整个人生中,一定要记住,外边所求的那些金钱啊、名利啊,还有一些物质啊,所追求的目标,其实都和自己的成长有关系的。
一个人的人格和自我成长的程度,就是一个人的上限,就是自己的天花板。那么,我们不可能爬行着去获得更多的人生价值,一定是非常开心快乐、理直气壮地行走,才能达到目标。和大家共勉!
?面对受伤的内在小孩,要使用“定心术”
购买《权宜之计》扫码进微店,带这本书回家
韦志中你的赞赏就是我们的创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