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预防治疗 > 闲来札记投资,不能有ldquo道德洁
闲来札记投资,不能有ldquo道德洁
白癜风的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有“道德洁癖”,容不下一点尘埃,可能会处处碰壁,甚至让自己在亲朋好友之中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在投资中,如果我们有“道德洁癖”,可能最终会发现一家企业也不值持有,因为哪怕再优秀的企业,你持有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发挥一些缺点的。
格力电器可以称之为我大A股的“中国股王”的。年12月上市首日股价开盘17.50元,后复权计算,截至年2月15日.76元。23年上涨.22倍,年复合上涨29.29%。这个收益率是不是完全可以傲视我大A股的群雄呢?回答一定是的,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如果不是原始股东,我们不可能是从它年上市就持有的,因为那个时候还是百舸争流、群雄逐鹿的时候,但是当格力电器相对胜出之后,成为行业的王者之后再买入如何呢?
比如,我们不幸在年2月29日那轮牛市的最高点买入,持有到今天会是如何呢?
年2月29日股价后复权.36元,持有至今5.35倍,11年复合收益率16.46%。这个收益率还是不错的(在我大A股11年保持这个复合收益率的会是多少人呢),更何况凡有点投资素养的人,绝大多数不会买入在年2月29日那个最高点的。
但是与朋友晤谈,他说虽然早在几年前就看好格力电器,但就是因为不喜欢董明珠女士这个“话题王”,所以,错失了这么一个很肥美的大牛股!
但我说我这位朋友是深度患有道德洁癖,或者干脆就说是有点“假清高”(或许也有些丢失大牛股的一点点酸意、或者如芒格所指出的具有一些超级被剥夺反应也未可知),因为,我们是投资的,而投资人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追求自己的经济回报,而这个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就决定了我们要看这家企业,最为本质的东西是看它为消费者究竟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无法复制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如果说哲学上要求我们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我认为这就是。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必要把自己搞成这么“假清高”,甚至深度患有“道德洁癖”吗?
我觉得一点也没有必要。退一步讲,就算是董明珠女士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在某些特殊背景、特殊场合下说的话不那么“四平八稳”,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真实性格、真实性情的直白流露,相比之下,有些人确实讲话“滴水不露”,漂亮的排比句一讲就是一大篇,但偏偏不给股东带来多大回报,这样的企业我们会去投资吗?
世界上完美的事物只存在于理想国之中,现实的情况是再优秀的企业也会有短板,再优秀的企业家也难免有缺点的。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早就讲过的,有缺点的战士仍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是苍蝇。
投资,我们就是宁可投资那些“有缺点的战士”,也要规避那些“完美的苍蝇”的!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都出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这一点,在上市的一些优秀公司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在投资的选择上,我们自然是要选择其中更为优秀的标的去投资,无论它是脱胎于国有,还是出身于民营。
但是,与投资的朋友晤谈,有的人又认为他更倾向于投资国企,因为在他看来,民营企业虽然说更具有进攻上的狼性,但是有时也容易坏就坏到底,出现巨大的道德风险。应该说,朋友的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我说投资也不能患有如此“道德洁癖”。不是吗?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华为,或者同样坚决不上市的老干妈,不就是出身于民企吗?相反,那些出身国企的华为当年的同仁们今天又被华为甩出几条街呢?!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英雄不问出处。投资当作如是观。我们也不否认,就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有的在过去是有些污点,是有些不规范的地方的,然而,我们也要知道,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实际上是在十分复杂、曲折的背景下发展过来的。投资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它的过去,但更为重要的是看它规范的发展未来。从哲学上讲,这才叫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世俗的角度讲,我们首先当将自己回归到普通人,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在生活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与际遇,我们自己当是心知肚明的。如此一“回归”,或许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就变得开阔起来,投资的心态也容易变得更加开放包容起来,至少在投资上就不会再形成“意识形态偏差”,而有意识形态偏差,这在投资中是十分有害的。——我记忆中,芒格说过,他一生都在力求克服自己的意识形态偏差,也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在这个方面,显而易见的例子还用多举吗?显然不用,谁个不信,去看一看美的集团的发展史(尽管我投资的是格力电器),看一看大健康产业中的复星医药、通策医疗、爱尔眼科等等,一些出身并不“高贵”的民营上市公司反而在发展上更显得“气吞万里如虎”!就是去年股价爆雷、当时似乎可“人人得而诛之”的康美药业(网上一片倒“康”声),近些年也一直在做着行业内传统中医药品牌企业没有做、不想做、或者想做也做不了的事情。
我依然固守我以前的观点:就像阿里巴巴不可能出现在传统的零售业企业一样,大凡商业世界的新物种、新品类,一定会是出现在新的“逆袭者”身上,而作为投资人当睁大这方面的眼晴!
做投资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不能否认,在这个方面,我们上市公司之中很多的企业是不合格的。对此,似乎很多市场人士也言必称美国。
比如,最近刘姝威教授因为发表了一篇《严格监管严格执法》的文章,而受到有关专家的“怼”问,并借此质疑刘教授作为格力电器的独立董事的“独立”身份何在,并进而质疑格力电器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并不完美。确实,我们也不能说格力电器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多么完美,甚至我们也不能因为格力电器这些年来给予股东很丰厚的回报,就否认这一点。然而,完美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存在呢?
“当前对于‘独立’董事的呼声很高。的确,能思考独立、观点独立的董事当然是再理想不过的人选。但是,这些独立董事必须精通商务,有兴趣并具有股东利益导向的性质。
在跨越40年的时间里,我担任了19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伯克希尔除外),并与大约名董事进行过交流,他们中的大多数符合上文定义的‘独立’的内涵。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至少缺乏我提到的三项特质中的一个。结果,他们对于股东利益的贡献非常小,甚至,经常是负数。
这些斯文又聪明的人,对于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对于股东利益也没有足够的关心,他们对于那些愚蠢的企业并购和可恶的赔偿政策不会提出质疑之声。反观我自己的行为,我必须可悲地承认,我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当我判断管理层做出的决策并不利于股东利益时,我也保持沉默。在这些例子中,‘配合’式的和谐显示出了独立的特质。”(来源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杨天南译,P67)
这段话是谁说的呢?对了,就是大名鼎鼎,甚至为投资人所膜拜的巴菲特!
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可以说已经成为我本人必备的投资圣经般的书籍,每当我投资有所困惑,或者闲暇之时,我便翻看阅读,而且每阅读一次便“感动”一次,这个感动就是来自于美丽的童话般的伯克希尔,这个“美丽的童话”并不是仅仅是其巨大的财富回报,而是巴菲特作为“总合伙人”与所有的大小股东利益完全一致上。
然而世间只有一个巴菲特,只有一个伯克希尔。我想,这样的公司治理就是在美国成熟的市场可能也是稀缺资源的,更何况在我们这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上。
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完全可以鼓与呼,然而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上,我们又不能深度患有道德洁癖,或者说委屈求全、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好中选优。
不是吗?作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标杆式企业贵州茅台怎样?它的公司治理结构就那么完美吗?恐怕不能如此评价,比如,其账户存放的巨额现金管理,我自认为就很低效,在分红上也似乎不显慷慨(虽然分红率已达到50%),但这并不能构成我们不投资的理由。
这似乎又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以上三点,归结到一点,我们是投资人,而且是普普通通的投资人,而作为普普通通的投资人最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为“稻梁谋”,在此基础上再享受一些投资的乐趣,如果条件具备了再作点有意义的事情。如此而已,果真有那么“高大上”吗?
依这样的视角来对待投资,或许我们才会更接地气,即不会只在天上说话,如此,或许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即看问题全面、客观),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人,我自认为,这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人生中最难以做到的事情呢!
当然,更不能误解,我主张回归到普通人,主张实事求是,也并不是非要与那些具有很大道德风险的人为伍,恰恰相反,我们还是希望好人遇到更好的人!
闲来一坐s话投资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