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预防治疗 > 书讯欧阳哲生主编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

书讯欧阳哲生主编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



皮肤病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1228/4318829.html

内容简介

年是五四运动周年。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展现学术界对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北京大学于年6月举行了以“百年回看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纪念五四运动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这次论坛邀集了耿云志、杨天石、汪荣祖、陈漱渝、王中江、王晴佳、黄克武、方维规、许纪霖、王笛、李帆、杨念群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社会政治,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宗教,五四时期历史人物与思想研究,国际视野中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省思与诠释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论文集即是此次论坛成果的结集。

主编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出版时间年12月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上册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社会政治·

作为“事件”的五四运动——从档案文献看北洋政府对五四运动的处置欧阳哲生

文化冲突中的文化政治与政治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观念的生成张宝明

从“国家”到“地方”:中国现代国家改造中的“战略退却”——对五四运动和联省自治运动关系的考察王续添

五四运动前后“个人主义”兴衰史——兼论其与“社会主义”“团体主义”的关系杨念群

五四开放时代与婚姻自由思潮梁景和

政治运动对青年政治成长和政治选择的影响——以参与五四运动的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学生为例金安平

电报与政治时间——重新理解年的“五四事件”郭双林

新知识群体与五四运动程美东

五四一代的分化重组与国家主义派的起源田嵩燕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方维规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许纪霖

五四新文化的深层结构性转换——浅论白话革命的伟大意义张旭东

“新文化”的出版姿态、知识构建与社会传播——年商务版《新文化辞书》的历史透视黄兴涛

骈散、汉宋之争与“学者”“文人”的纠葛——学术史视野下北大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渊源李帆

所谓新旧:重建“五四”历史叙事马勇

学术多元化的源流——近代“文艺复兴”说的思想阐释罗检秋

民初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关联邹小站

严复“信达雅”爰及“所谓文字上的一种洁癖”王风

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的文化史转向张昭军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宗教·

“多元宗教观”:新文化运动“多元性”的一个论域王中江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何以能够战胜儒学周程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科学建制化王扬宗

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思想陈洪捷

五四时期“反孔”—“非耶”—“复古”之三重奏及其原因探析——以20世纪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为中心张永超

传媒、知识分子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晨报副刊》为例岳亮

下册

·五四时期历史人物与思想研究·

重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耿云志

钱玄同、钱三强家书解读杨天石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张力:严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黄克武

蔡元培校长与五四运动胡军

蔡元培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左玉河

语境、时间、空间:五四人物胡适如何纪念五四杨金荣

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对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想的再评价席云舒

鲁迅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抵抗性姜异新

李大钊“青春”思想研究王宪明

五四运动的历史见证——以北京大学学生成舍我为例侯杰殷乐

梁启超与章宗祥韩策

从一战到五四:梁启超欧战及外交思想之变迁朱中原

·国际视野中的五四运动·

从世界来看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关系为视角张西平

华盛顿会议前后的美国对华态度——以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报道为中心王笛

五四运动前后英国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华传播的监视与评估侯中军

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顾钧

五四时期杜威政治哲学讲演中的意涵与理解彭姗姗

军国主义、尼采哲学与社会革命——早期《新青年》中的德国想象毛明超

在“示威骚动”与“民众运动”之间寻找共同之路——20世纪20年代韩国对五四运动报道的转变孙成旭

从年前后日本的“文化主义”来看中国新文化运动竹元规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省思与诠释·

百年省思:走出五四的浪漫氛围汪荣祖

我心目中的五四陈漱渝

美德、角色、风气:清末到五四学术思想变迁的一个新视角王晴佳

民初政论报刊的分化与新文化运动——以《甲寅》《新青年》《太平洋》为中心陈友良

共同的纪念,各异的诠释:年之平津五四纪念刘一皋

社会时代与历史认知:70年来五四运动研究衍变评述李学智

编后小记欧阳哲生

编后小记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为纪念这一日子,6月22—23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周年人文学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交流五四运动研究的最新成果。论坛共收到论文55篇。参加这次论坛的学者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跨学科、跨专业,来自历史学、哲学、中文、政治学、教育学、科技、外语等学科。专业背景的多样化是这次论坛的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一大优势。这一优势的凸显之处就是避免对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做单一化的解释,提供了不同专业的视角,相互之间可以互补,从而对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的多重面相和复杂历史表现做比较全面的解释。二是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国家。这次论坛虽未号称国际会议,但参加论坛的学者实际来自中国内地、台湾、澳门,还有美国、日本、韩国的学者。这些地域背景迥异的学者带来研讨五四运动的不同视角,明显增加了论坛的地域特色。三是来自不同年龄段,可谓老、中、青三代的绝妙结合。老一辈有年过八旬的杨天石、耿云志先生和接近八十的汪荣祖、陈漱渝,中年学者是这次会议的主力,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也有七八位。三代学者之间所表现的学术视域和研究方式虽有差异,但在勇于拓展、守正创新、实事求是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提交论坛的论文材料丰富,视角独特,知识密度大,体现了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新进展。为期一天半的论坛日程紧凑,好戏连台,收获满满。与会者可以说享受了一场学术盛宴,一次学术的急行军,一场学术同人的欢聚。这是一次令人难忘,我们相信也是给大家留下深刻记忆的论坛。与会学者提供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和精彩迭出的报告,将这次论坛办成了一次高规格的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通览厚厚的会议论文集,感受到了大家提供的论文沉甸甸的分量。主办论坛有此收获,应该说已达到了初衷,超出了我们的预估。会后我们决定将提交的论文结集出版,以向学术界展示这次论坛的丰硕成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在各方面的协助和配合之下,我们如愿以偿,终于得以出版。在论文集出版之际,我们诚挚地感谢各位与会学者,谢谢大家悉心修改论文!感谢北大历史学系、北大社科部、北大人文学部这三个单位领导的支持和赞助,为办好这次论坛提供了经费资助和有力保障!感谢北大历史学系,为论文集的出版提供了经费资助!感谢为这次论坛义务帮忙的北大历史学系的博士生、硕士生团队,他们不仅以其优异的学业而著称,而且为我们这次论坛提供了一流的服务!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为保证编辑出版质量和按时出版所做的诸般努力!欧阳哲生年9月21日

整理石石审核李丽丽宋荣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egt.com/yfzl/12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