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预防治疗 > 你越来越像你所讨厌的人,怎么回事
你越来越像你所讨厌的人,怎么回事
突破内向课程案例:我的母亲很强势,极其有控制欲,所以她可以在事业单位谋得高位,确实让我很佩服。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她总是谴责父亲懦弱忍让,对我也很控制,让我乖乖听话。都说强势的母亲弱势的儿子,我也觉得自己变得犹豫不决、自卑、害怕承担责任、缺乏男子汉气概,这让我更反感母亲。现在,母亲着急给我介绍对象,介绍的时候她把对方说的极好,等我和女孩见面后,她又会说对方一堆的不是。之后,我不知不觉也开始挑剔介绍的对象。最后发展到只要是母亲介绍对象,我一定说不好。更让我觉得可怕的是,我现在不断地用母亲对待我的方式在对待母亲,并且通过几个月不打电话不接电话,冷漠对待她,让自己有一种征服感,似乎这样可以让母亲变得听话,就如同小时候她让我听话似的。很多时候,我发现我越来越像母亲,并且彼此情感卷入的很厉害,彼此纠缠,彼此伤害。我们是怎么了?
你越来越像你所讨厌的人,怎么回事?
这位学员已经三十而立了,却总和自己的家人存在过度的情感卷入,彼此控制,彼此纠缠。那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家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1先说说为什么亲人之间更容易情感卷入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什么是我,什么是我的,这些都是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和亲人接触的过程中,亲人的行为很容易被我们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甚至觉得亲人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内化所有的一切,而是内化自己“认同”的那部分,认同的那部分就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大家可以观察到日常生活的一个现象:
亲人的离去为何会让我们悲伤?因为亲人是自我的一部分,亲人的离去是自我的剥离,自己的一部分随着亲人的离去而消失了。
恋人分手为什么那么痛苦?因为我们在与恋人相处的过程中把他们认同并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我们永远不分离”,这也是恋人山盟海誓经常说的话。亲密的过程也是不断内化的过程。
这样的内化,让我们容易分不清楚“他们的事”和“自己的事”。在遇到父母或恋人的问题时,觉得是自己的问题,面对父母或恋人的情绪,也极易转化为自己的情绪。
所以,为了避免自我的剥离,当一个至亲去世,我们会保留并沿袭亲人的某个特质或习惯,这样,我们就会感觉自己身上保存了亲人的某些部分,似乎感觉依然与亲人在一起,从而缓解失亲之痛;与女友分手后,我们潜意识总是会找相似的女孩,这也是阻止自我的剥离。
正因为我们不断地认同和内化亲人的部分,让它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处于这样一个“你的是我的”的状态中,造成我们经常会和家人纠葛不清,情感过度卷入。
除了造成情感卷入,这样的认同和内化过程,更会造成我们越来越像亲人。
2为什么学员不喜欢母亲却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
学员反感自己母亲的强势,小时候还可以做个乖乖孩,听母亲的话,随着自己的长大,他希望摆脱这种状况。但是遗憾的是,他发现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爱挑剔,甚至通过几个月不理会父母,企图获得让母亲听话的快感,就如同母亲当初让自己听话一样,自己也正在学着母亲的方式控制母亲。
我们可以看到,在信件的开始,学员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这说明在学员成长的整个过程中,还是认同了母亲。
虽然学员现在反感母亲,但是潜意识其实认同了母亲。
为什么会认同母亲?因为这样做有非常多的好处:
(1)减少不可控感,增加可控感
当一个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可能带给自己的惩罚时,他是恐惧且无力抗争的,面对这个巨大的危险,认同可以帮助他将伤害他的人吸收进他自己的内心,这样,在感觉上,那个伤害他的形象就不是外来不可控的,而是自己可控的,这个可控感可以帮助他防御被伤害的恐惧。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机制。
(2)我要变成你,才能摆脱被责骂被虐待的困境
在一个孩子心中,自己是弱小的,但父母、长辈却看起来是强大有力的。他们可以批评自己,控制自己,辱骂自己,似乎他们无所不能,却又不受惩罚。所以在一个孩子的内心,会认为要逃避这种痛苦,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走到父母的位置,像父母一样。
变得像你一样,这样我就是有能力的,就不再害怕他人的伤害了,这使得学员潜意识认同了母亲。因为在他心中,母亲想干什么可以干什么,那么如果他像母亲一样的话,他也可以想干么就干么。再也不用那么听话,甚至可以让他人听话。这个从学员后期不接电话,冷漠父母,希望操控父母,让父母听话是一个道理。他在重复母亲的行为。
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很多人不理解,媳妇当年被婆婆虐待,过的那么不容易,为什么自己做了婆婆,就不能对自己的儿媳妇好一些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当年受委屈不敢还击的弱势地位让她向强势地位的婆婆产生了认同,所以,一旦她的地位改变,她就会用习得的方式对待其他人,也就是从被虐地位走向施虐地位的过程。
还有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大家可能都记得。这首歌的本意是歌颂老师。但是,大家可以观察一个现象:小学的学生,问及他的愿望是什么,他们更容易回答“做老师”。到了高中乃至大学,把“做老师”当作理想的越来越少。为什么小学生喜欢做老师呢?他们是喜欢授课?备课?完全都不是,是因为崇拜,小学生对老师是百分百的崇拜和服从。崇拜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老师的地位比自己高,老师处于可以施虐的位置。老师可以虐待学生嘛。虐待这个词可能听起来过分些,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学生们崇拜之余,其实更多的是害怕老师。他们也希望自己成为那个“被他人害怕的人”。那么,减少自己恐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成为那个站在台上的老师。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里,插一句话,我们不排除有些媳妇熬成婆之后,变得更加温和更加善待儿媳妇,这也是认同的一种,叫“反向认同”,意思就是“你当初怎么做,我一定反着来”。有些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看到自己的父亲殴打母亲,那么,在他长大后,要么潜意识认同父亲,同样无法阻止自己对妻子的暴力;要么反向认同父亲,坚决拒绝任何暴力。这都是可能的。
所以,无论是哪种,都是在与父母相似或相反方向上前行,重复或者反对着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越是无法接受父母哪些方面,越是说明我们也存在这些问题,其实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那些方面。我们无力改变的时候,会把枪口指向父母。你厌恶他人,恰恰是厌恶自己。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意识中并没有故意虐待孩子,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父母在他们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感全感、控制欲会在潜意识中起作用,伤害到自己的孩子。成年后的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向父母“复仇”,不过是试图让对方呆在当年自己呆过的地方,让其感受当年自己的感受。就如同学员让自己的母亲处于自己当年的位置,“听话的乖孩子”。
3如何识别亲人之间的控制,从而获得独立?
这个要先理解“为何学员的母亲给儿子介绍对象,但是又频频地说那个对象不好”
因为学员的母亲不想失去对自己儿子的控制。心理学有个防御机制,叫反向形成。什么是反向形成呢?就是把理智上和道德上不能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也就是说意识里做的事,往往潜意识是反的。(并非说生活中的所有事都是如此,而是一个人表达一种东西超过了正常尺度的话,就多半是掩饰内心相反的东西)
例如,表面上整天宣扬公平的人,其实他期待的是不公平。他之所以宣传公平,只是因为他还没从不公平中得到好处(有点邪恶)。比如你刚利用私人关系进入一家事业单位,你还会宣扬公平竞争吗?
再例如,那些每日贬低男人和婚姻,觉得男人和婚姻一无是处的女人,只是没有从男人和婚姻得到好处,她的潜意识非常渴望得到男人和婚姻;那些整日贬低女性的男人也是如此。(当然,我再强调一遍,只有无意识行为,且过分于常人的才有可能是“反向形成”,如果是正常程度且心里清楚自己这么说的目的,那就不是反向形成,而是我所说即我所想了)。
回归到案例,学员的母亲潜意识很爱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在她身边,可惜道德上不允许,儿子要成家立业传宗接代,所以她行为上要把儿子推开,比如让儿子找个对象。但是真正给儿子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潜意识又起了作用,希望儿子留在她身边,所以她无意识地通过对那个对象挑毛病而终止推开的行为。她表面是推开,让儿子自由选择,然后当儿子真正打算离开的时候,她会无意识地阻挠。
同样,学员对母亲也是,学员意识中反感母亲,讨厌母亲的行为,其实内心是认同母亲,爱母亲的。
所以,学员对母亲的决定是“她想让自己做的事,自己就是不做”。对抗,其实也是希望得到母亲的爱和认同的表现。要不的话,学员完全可以无视母亲的意见。
对于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表象和真实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也是和内心真正的需要不一样的。大家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内心的需要也不一样。
那么,改变这种情感纠葛,难不难?难!
熟悉的方式,熟悉的语言与未知的一切,人更愿意选择哪一个?早年的经历虽然至今让人伤痕累累,但这里面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知道如何去讨好控制者,我们知道这种痛苦的极限值;我们也习得了控制他人、让他人痛苦的方式。所以,我们要么依然处于被控制的位置,要么变成了控制者,而这一切都让想要成长的我们感到痛苦和深深地无力。
如何改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基本的方法莫过于置身于新的关系之中亲身体验,体验平等、尊重的关系模式。所以让自己进入一些新的平等尊重关系,比如恋人,朋友,咨询师等,从信赖的他人身上建立一些新的认同,学习新的模式,突破旧有认同的问题和行为模式。其次,可以通过自我或者他人协助,理解自己和家人行为背后的真正意愿,才能做好下一步的沟通和理解。所以,解决家庭纠葛的关键在于个人的认知突破,而不是和家人继续在一起纠缠对错。既然是彼此的纠葛,一方面改变,另一方面便失去了依存的空间,自然会随之改变。
本文用到的词条注释:
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生活中的表现类似于“模仿”,比如你学习父母的样子教育弟妹,就是对父母的认同。
反向认同:本质也是认同。不同的是,不喜欢目标对象,所以行为上反其道而行之。
反向形成:把潜意识中存在的、但是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比如行为上严重的洁癖,其实是对混乱和肮脏的渴望。
简介
作者:贝加。擅长个人成长,沟通,情感与婚姻家庭咨询。每一个主动寻求改变的人都是充满能量的人,我所做的只是陪你走过一段艰难的路。
官方平台ID:dashanyuehui(转载务必注明上方及作者信息,违者必究)。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趁早治疗北京白癜风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