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治疗医院 >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半规制化养育与儿童的文化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半规制化养育与儿童的文化



白癜风的食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608/7201146.html

摘要

研究采用教育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X家族三个中产家庭的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研究发现:精英中产家庭的养育方式是民主宣称下的牺牲式陪伴;普通中产家庭采取的是随性宠溺下的情感依附养育;边缘中产家庭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没有时间进行教育陪伴,是一种愧疚驱动下的补偿式教育。殊途同归的是,三个中产家庭在物质支撑和教育投入方面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为孩子构筑了一个外部安全环境,期待孩子未来有个“安稳人生”但不一定要“出类拔萃”;父母在管控的同时基于良好亲子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的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娱乐空间。然而,新生代儿童对成人构筑的安全空间并不满意,他们通过玩具领地、英雄游戏、暗黑文学、火星文字等建构了一个秘密王国,表现出了儿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叛逆性。总的来说,中产家庭采用的是“半规制化”的养育方式,其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较为依赖市场提供的科学、文化、娱乐商品,呈现出囫囵吞枣般的文化杂食特征。要走出教育焦虑,中产父母需要认识到科学知识和常规性教育的有限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求支持。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常规性教育之外,成人要了解、接纳和参与孩子的冒险生活,提供具有挑战性危机性使命性特征的、可以召唤儿童主体性浮现的“非规制化教育”或者说“世俗外教育”。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中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正从“倒丁字型社会结构”渐变为“土字型社会结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中产阶层不断壮大。学界对中产阶层的研究也愈来愈多,中产焦虑慢慢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在父母焦灼的目光下,中产家庭的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二代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儿童作为社会行动的主体之一,又如何与父母“斗智斗勇”争取独立自由的空间?成人与儿童的教育互动蕴含着什么样的社会危机和社会需求?笔者通过童年与教育民族志的形式,探究X家族三个中产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童年经验,并回应上述问题。一、养育互动与儿童发展的主体性问题近几年,学界对中产阶层“密集型育儿”“直升机式育儿”等过度教育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多。马赛厄斯·德普克(MatthiasDoepke)综述了美国30年来的养育实践,提出由于不平等加剧,教育回报率提高及子女重要性上升,直升机式育儿(helicopterparenting)——父母高参与度、高时间密集度、高控制度的教养方式成为主流。中国的竞争性育儿方式也渐成气候,表现为早教低龄化、智育倾向明显、跨阶层参与、高代价化特征,并伴随结构性的养育焦虑。很多研究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egt.com/zlyy/1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