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预防治疗 > 他说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越

他说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越



不论是少年一枚还是青年一位,“迷茫”与“想要”都是两个无法避讳的滚烫词眼。即便是身陷中学或大学,很多学生都已经提早焦虑起“中年人的危机”。

时间的河水在哗哗淌着,不管你想不想赤足下水,我们的寿命就是在无情地倒数。既然每个人都知道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把青春留给“甘愿”。可是,如何找到“喜欢”呢?

今天这篇文章,出自于心理学博士采铜老师之手,让我们一同在他轻松易懂的笔触里,发现“喜欢”,拥抱“喜欢”,成全自己的“喜欢”。

-----------------------------------------

爱上一个人的症状大家都了解:朝思暮想,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吃醋。那么爱上一件事呢?就两个字:专注。也就是说,如果你总能做到专注地去做某件事,那么大概率的,是喜欢上这件事了。

喜欢打麻将的人,喜欢打游戏的人,喜欢看片子的人,在这点上都是明证。他们做起各自爱的这些事来,一定是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经不得一点打扰。当然专注也并不是娱乐活动的专属,想像一下,数学家研究数学、小说家写小说、艺术家挥毫作画的时候,也一定是能沉下去,十分专注。

可是,爱事不像爱人,不需要荷尔蒙乱飚,不需要特别亢奋,你如果能静下心来投入地去做,就是和这件事有緣了。反之,如果你一开始就预订一个很高的期望,一定要多么多么喜欢的事才去做,不好意思,这样的事,你永远都找不到。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问题,严格来讲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因为“找”这个词,就暗含着一种到处去寻寻觅觅的意思,也就是不扎根一处,这里敲敲那里打打。

那么试想,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派和必须深潜下去的乐趣当然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困在这样一个问题里的人,是永远得不到答案的,他就困在了自己的思维悖论里,四壁光滑,怎么也爬不出来。

所以,不如换一种问法,才有助于困境的解决,那就是:如何才能专注呢?

如果你能专注,那么意味着,你能审慎而不是轻浮、投机或者草率地去观察、体验和处理一件事情,也就意味着你能给自己创造许多大多数人不曾有的品味深度乐趣和成就感的机会,换句话说,你已经在亲手打下一份既热爱又胜任的事业的基石。

当然专注是伴随着挑战的。也正是挑战召唤着一个人的潜能和勇气,去刺激他不断地突破自己。就像一个良好的游戏设计,必然会随着玩家的资源和能力提升来配伍相应的游戏难度,在一份事业构筑的过程中,这种愈走愈艰难但也愈兴奋的过程也一定是如影随形。而如果一个人一直就对挑战退避三舍,那么他也就自动失去了“喜欢做一件事”的权利。

同样的,今天很多人喜欢在网络上报课程,参加各种社群,订阅各种收费栏目,明面上,是热心好学的驱动,在暗处,我看到的是“专注自信力”的崩塌。许多人因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而养成了注意力涣散的毛病,他们甚至可能连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或者半本书的能力都没有,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独自一人去完成需要专注才能完成的读书挑战时,就另觅它途。

与其病急乱投医地填塞被各种营销话术包装过的形形色色的所谓干货、法门、套路,不如心平气和地回到这个基本的问题:我有专注的能力吗?

那么到底什么叫专注的能力呢?专注的第一个特征是,不论快慢。举个例子,一个不懂阅读的人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快速阅读?

这个问题本就不对。读书没有快慢之分,只有专注和不专注之分。一个人读书非常专注的时候,是忘记掉时间的,因而根本不会管快和慢的问题。

快还是慢,完全取决于在那种心流状态下,阅读者的大脑与书上内容这两股信息流是如何进行激烈而微妙地互动的。可快可慢而无定法,时快时慢而无定则,才是阅读的最佳状态。一味求快则不达,一味求慢则又显造作。所以忘记时间,记好你手头的事。

还有,一个人专注的时候是“无我”的。在这种状态下,他根本不会考虑这件事对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得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正如很多运动员常说的那句话:“享受比赛”。“享受比赛”就是一种专注。投入到“赛场”的环境里面,投入到每一个具体的挑战本身,才能做到专注。

如果反过来,你做事的时候,都要计算成败得失,要去想投入了多少时间成本,花了多少钱,会不会被人嘲笑这种问题,那么完了,你便不可能让自己“沉”下去。“无我”是“专注”的不二法门。

再有,一个专注的人永远做着他“此刻能做的最好的事”。此刻最好的事未必是未来回头来看比较好的事,甚至可能是不堪的事,但是它只要是你现在“能做”的事里面做好的,那么你就可以毅然决然地去做它,这总比在两个选择前反复迟疑犹豫不肯迈出一步要好,也总比总是好高骛远而不肯脚踏实地一点点地往前拱要好。

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做着一份很不满意的工作,出路无非是两个,一是跳槽,二是继续好好干活再谋转机。那么这时候如果你有能力去跳这个槽,能找到更好一点的工作,那么当然可以去跳。

但如果当前你还不具备跳槽的资本,那么剩下的选项就是继续好好干活,不断提升自己,这便是你“此刻能做的最好的事”,你便要专注地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而其他什么自怨自艾乃至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嫉贤妒能的心态都是没有必要且可能有害的。

最后,专注的能力一定是跟“无聊”说再见的。专注是一种“带有洁癖的进取”。而精神世界中的“无聊”就像物质世界中的“白色污染”一样,是难以降解又无处不在的垃圾。

“无聊”自带有一种消解的力量,它引诱人们放弃抵抗,放弃治疗;它又有很强的繁殖力和传染力,永远不缺不怀好意的炮制者和傻了吧唧的同声附和者。不可否认,无聊也有无聊的艺术,也有无聊的真知,但由于分布实在太稀疏,所以只能绝大多时候将其拒之门外。

说得简单点,拒绝无聊就是保持一种信息的品味,而保护自甘堕落的脆弱人性免于过于频繁的考验。

摘自:伯凡时间

作者:采铜,知乎知名作者,心理学博士。

-----------------------

好文分享,敬请







































白癜风专家会诊
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egt.com/yfzl/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