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洁癖症状 > 他是元四家之一,重度洁癖症患者,画风前无
他是元四家之一,重度洁癖症患者,画风前无
来源:月雅书画
倪瓒《霜柯竹石图》
在中国艺术最幽微的处所,
有一个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
一个近于不动的寂寥宇宙。
这里没有色彩,没有人烟,没有喧闹,
甚至没有一块绿叶,
没有一片游云……
徐璋(清)《松江倪瓒像》南京博物院藏
倪瓒(年-年),
元末明初画家、诗人。
初名珽,字泰宇,
后字元镇,号云林。
倪瓒《水竹居图》53.6x27.7cm国家博物馆藏
清康熙年间以史才著称的倪灿,
说过一句话:
“每叹世人辄学云林,
不知引镜自窥,何以为貌!”
话虽刺耳,但细细回味,
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
倪云林不可复制。
倪瓒《致茂实书札》27.5x26.5cm
倪瓒的人不可复制,
笔墨同样不可复制,
因为他的笔墨即人。
倪瓒《容膝斋图》
如果笔墨只是技巧,
技巧总是可以掌握的。
但倪瓒构图最简,笔墨最简,
六七百年来为什么没一个人学得像呢?
这还要从他的洁癖说起。
NO.1每天给梧桐树洗澡
倪瓒《幽涧寒松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据说,倪瓒的庭院里十分干净,
每天他家里的佣人都不停的清扫、打理,
所以院子的假山上基本上是一尘不染,
就连院子里种的梧桐树,
从树皮到树叶,
也都要每天擦拭,光洁如新。
李可染《倪迂洗桐图》
好好的梧桐树,
就这么被整天洗澡折磨,
因此,
他家的梧桐一直都养不活!
倪瓒《紫芝山房图》台北故宫藏
为此,
倪瓒还专门画了一幅《洗桐图》,
写了一首《洗桐诗》。
NO.2为一声咳嗽搜遍宅院
倪瓒《安处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一次,倪瓒一个好朋友来访,
晚上留宿家中,
但是倪瓒害怕朋友不干净,
会弄脏了自己整洁的家,
他竟一夜之间,
起来看了三、四次。
倪瓒《春藤古木图》
偏偏有一次这位朋友咳嗽了一声,
被他听见了,
他就担心的一整晚都没睡觉。
到了天亮,朋友辞别后,
他便命家里的佣人
开启地毯式搜索的模式,
寻找朋友吐痰的痕迹。
倪瓒《六君子图》
佣人找遍了房间的每个角落,
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
只好拿着一片挂着晨露的梧桐叶,
说是痰迹送到他面前。
他斜看了一眼,
便十分嫌弃的闭上眼睛,
捂住鼻子,
叫佣人扔到三里以外的地方。
秦有赵高指鹿为马,
元有仆童指露为痰!
NO.3高层香厕,鹅毛飞舞
倪瓒《枫落吴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为一个资深的洁癖症患者,
厕所这样肮脏的地方
他怎么会屈身呢?
所以他家的厕所
比大家闺秀的闺房还讲究。
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渔庄秋霁图》上海博物馆藏
厕所架在空中,
下面是专门用香木搭建的格子,
里面填上土,
在上面铺一层洁白的鹅毛,
每当倪瓒要上厕所的时候,
就先爬到高楼,
排泄物就会掉到下面的木格子里,
然后,
那些又轻又软的鹅毛会马上飞起,
将排泄物覆盖住。
倪瓒《琪树秋风图》上海博物馆藏
所以倪瓒每次排泄完毕,
仆人都会重新换上新的格子与鹅毛,
以保证厕所一直都是香气扑鼻。
NO.4让妓女洗澡到天亮
倪瓒《虞山林壑图》(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因为倪瓒有严重的洁癖,
所以对男女之事也是深恶痛绝,
为此,更是一辈子都没有娶妻。
还曾因为洁癖,闹了一个笑话。
倪瓒《雨后空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一次,他在偶然之间,
认识了一名叫赵买儿的歌姬。
当时十分喜欢,便带到家里过夜。
谁知道,到了家里,
倪瓒的洁癖症又开始发作了,
先让赵买儿去洗澡。
倪瓒《水竹居》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洗完澡后,
倪瓒在赵买儿身上来回摸摸,
感觉洗得不干净,
便叫赵买儿再去洗一遍。
洗完回来,倪瓒再摸摸,
好像还是觉得没洗干净,
再去洗一遍。
再去洗。
再洗。
洗……
倪瓒《秋亭嘉树图》(局部)
最后,
倪瓒说:算了,不用洗了。
天亮了,你走吧。
相比妙玉要扔掉刘姥姥
用过的茶杯,
他的洁癖更甚。
《倪瓒画谱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仅是生活上洁癖,
在精神世界里,
倪瓒也容不得一丝污染。
NO.5拒绝给朱元璋供职
《倪瓒像》台北故宫藏
明初,
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
他坚辞不赴。
还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
他不隐也不仕,飘泊一生,
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无所谓。
“只傍清水不染尘”,
这便是倪瓒精神上的洁癖。
NO.6遭痛打一声不吭
倪瓒《墨竹图》册页,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
有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倪瓒作画,
并送了很多金钱。
倪瓒大怒曰:
“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
并撕绢退钱。
倪瓒《古木竹石图》
不料,一日泛舟太湖,
正遇到张士信,
被痛打了一顿,
倪瓒被打得半死,
却始终不吭一声。
《江渚风林图》倪瓒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事后有人问他,
他答道:“一说便俗!”。
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
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元倪瓒《秋林野兴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他为了守住自己人格的洁白,
面对侮辱,
鞭打下连声都不出,
我们对他的洁癖
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古木幽篁斋图》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个为了维护自己
精神的纯净而洁净成癖的人啊!
在被羞辱之时咽下过泪水的人,
或许就能懂得倪瓒
被鞭打时咽下言语的骄傲。
NO.7只画山水,从不画人
倪瓒《云林春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洁癖还被他自己
真真实实地画了出来。
他不喜欢将画上色或在画中盖章。
而且,只画山水,
从来不画人,顶多画个凉亭。
倪瓒《秋亭嘉树图》
常人觉得过于简单,
甚至有些单调乏味了。
但在懂得了他的洁癖之后,
再来看他的画,
方能体味到他笔墨简练之意境。
倪瓒《清流小亭》
他的画中从无人物,
只因他目中无“人”。
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
不见一个豪杰”。
倪瓒《南渚图》
有人问他,为什么画中无人,
他说“天地间安有人在!”
这不是他的狂妄自大,
而是他对“人”之一字的偏执之爱。
他心中必有一个“人”的样子和标准,
用这个标准去看世人,
哪一个可以入他的画的呢?
这就是他的洁癖。
偏执走向极端,便成为癖。
NO.8繁华落尽,空余一身寂寞
倪瓒竹枝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若是许多画作放在一起,
倪瓒的画绝不会是最抢眼的那一幅。
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其笔简意远,
你一定会记住那疏林坡岸,
没有一丝云翳,
也不见一痕鸟影的倪瓒,
笔墨都素净得几乎透明。
倪瓒《溪山访友图》
可再细看,
却发现他的笔上似乎有霜色,
一木一石经他的笔一扫,
全都染上幽冷高寒。
赵元《倪瓒写照》年作
这或许与他的家族经历有关,
倪瓒是富贵过的,
他的祖父是本乡大地主,
长兄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
但他的长兄病故之后,
逐渐家道中落,归于贫穷。
倪瓒《谿山图轴》纸本墨笔上海博物馆藏
繁华落尽之后,空余一身寂寞,
于是在倪瓒的画中
只有秋的萧瑟和冬的幽寂,
就如他的后半生。
NO.9无人不学倪瓒,但无一人能成
《倪瓒画谱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沈周每每临摹倪瓒,
他的老师赵同鲁一看到就大喊:
“又过矣!又过矣!”
明沈周仿倪瓒山水
这是画史里很有名的一则趣事。
所谓的“过”,
指的是画得重了,实了,多了。
“又过矣!”,
说明沈周是一直努力要学得像的,
无奈天性厚重,“力胜于韵”,
一下笔就“过了”。
因此他自己也感叹:
“苦忆云林子,风流不可追。”
清王原祁仿倪瓒山水
清“四王”以笔墨“集大成”见称,
王时敏、王原祁祖孙俩毕生习倪,
老王偏于秀,小王偏于浑。
清王原祁仿倪瓒山水
要说气韵格调最靠近云林的,
可以找出两个人,
恽寿平是一个,渐江是一个,
然而前者偏于弱,后者偏于硬。
清恽寿平仿倪瓒山水
恽南田的花鸟活色生香,
可是他最欣赏倪瓒的“真寂寞”之境,
他说云林的画
“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
倪瓒霜柯竹石图
明清以后,只要是画山水的,
几乎无人不学倪瓒。
但至今没有人成功“复制”倪瓒。
倪瓒溪山亭子
“画虽一艺,
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
绘画如果能够“反映思想”,
那么,
“思想”也主要承载在笔墨之中,
而不是通过“主题”
直白地灌输给观者。
▲倪瓒画寒烟清静
真正的参悟,
一定是在一招一式、
朝夕推演中得来的。
纤微要妙,道行浅深,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正如陆游《夜吟》诗云:
“六十余年妄学诗,
工夫深处独心知。
夜来一笑寒灯下,
始是金丹换骨时。”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