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洁癖症状 > 二马头陀初学记

二马头陀初学记



初学记

经常有朋友问,你学书法是怎样开始的,从临什么帖开始的,哪个帖对你帮助最大?早上醒来看手机,又有微友发来类似问题,这便勾起了我的一点回忆和感慨。

我想,这问题怕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能如实报告自己初学者的点滴经历,做个小白鼠,供人参考和批判罢了。

1.一个难忘的早晨

我是年和朋友相约一起学书法的。在那之前,我在工作上遭遇了一段困境,缘由很复杂,也不便细说,总之身处险境,瞻顾周旋六七年之久,锐气消磨,身心俱疲,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和幻灭感。我亦是凡夫俗子,不免意志消沉,遂日日沉迷于“国粹”麻将术,时长约有一年半到两年,常常通宵或半宿雀战,荒唐得不像样子。

有一个清晨,战斗结束,我从麻将室出来,一个人在街头踯躅,天还蒙蒙的,没有大亮,路灯下,我踩在自己的影子上,慢慢走,一阵风起,尘土飞扬,我拉起衣领,把头缩在衣服里,只顾往前走,那一刻,突然想到小时候翻过小山岗去学校上早读课,也是这样竖起领子,也是这样的光景,这样的清冷。想到自已年少时曾经的雄心和人近中年时的荒唐,难过得几乎要流下泪来。

我从此没有再碰过麻将。

2.洗心革面学书法

干点什么正事好呢?想过写作,但自觉才气不足。想过摄影,但又恐财力不足。于是想到书法。

书法,以前也是喜欢的,偶尔也买本书翻翻,但从没有临过帖,更没有真正天天操练过。既然下了决心,便迅速在当当上买了不少书帖,在网上荡了些资料,闷头干了起来。一个好朋友也和我相约一起学书,以为砥砺。不过一两周之后他有事不再坚持,于是我便成了单干户。

彼时网络上似乎有一种风气,学书一般要从《圣教》或《书谱》入手,网上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和资料很多,尤其张旭光先生极力倡言从《圣教》入手的好处,李双阳先生则力推《书谱》,天下翕然从之,写二帖者众多,各种相关的群组也多,一时间蔚然成为风尚。我不能免俗,遂从众,自《圣教》练起。

写了三个月《圣教》,作为小白,遇到问题颇不少。其一,从笔法来说,《圣教》是刻本,有模糊处,有怪异处,糊里糊涂,我根本看不清笔画的来龙去脉,搞不清笔法。其二,从字法来说,《圣教》的字,实际是王羲之的一个字库,其中有些是原字,有些是造字,特别是一部分左右结构的字,明显是额外拼装的产品,即用两个字的不同零件拼凑而成,看起来总觉得怪怪的。这在怀仁,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妙招,在我,却是内心不能接受的苦役,写起来总感到生硬不自然,于是对结构也不甚了了。其三,就章法而言,《圣教》的字是一个个人工码上去的,即所谓集字,上下字之间的连带是假的,总觉得不够通畅,这些都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写一篇字,对章法也就无从学起。最后,关于字的大小问题,由于执笔和控笔能力的问题,我始终写不小,每个字总有四五厘米,和原大两厘米相去甚远,努力克制亦写不到两厘米。

很明显,《圣教》虽好,但于我而言学《圣教》很难入门,或者说它不适合我那时的水平和能力。总之,那一刻,此路不通。

那时候,网上常用的社交软件还是QQ,在QQ上请教了高手,得到一个结论——从墨迹入手,更宜入门。遂决定放弃《圣教》,改换《书谱》。

3.书谱简直是圣教的大补丸

换了《书谱》,好处是很明显的。这好处,简直就是《圣教》缺陷的对立面和大补丸。其一,因《书谱》是高清墨迹,我买了原大本和放大本,放大读帖原大临帖,帖上的字,每一个笔画怎么写出来,笔锋怎么运动,形态与动作,都看的清清楚楚,对学笔法帮助甚大。而且《书谱》是真迹,笔画在那放着,你写的对还是不对,和模板一比,一目了然。其次,字法、章法、连带、块面,原帖都自然生成,无堆砌之弊,心里接受了,写起来亦觉畅快。

学了几个月,自感进步不小。其一,对各种笔画的形态和动作有了初步理解,对切、铺、顶、弹、翻、转、绞等动作,有了些初步体会。其二,为了解决写到原大的问题,把纸裁成小窄条,字大小终于也能写到2厘米了。其三,拜《书谱》字全文所赐,自己睡前每晚读帖字左右,花了一个月把全文研究完,常用的草书符号便认识了十之八九。其四,《书谱》的文字内容,常常被初学者忽略,其实都是孙过庭个人宝贵的经验,没有半点虚的,这不是学究腐儒的陈言,分明是实践家的体悟,一言一语皆来自于自身的实践体会,所谓“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比如,从钟张二王四贤的比较,到对王羲之各个作品的情感分析,从执使转用的技术到众星河汉初月天涯的章法,从篆尚婉通到章务检便的要诀,从五乖到五合对主客观条件的相对论,从初学分布到人书俱老的阶段论,从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到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辩证法……都讲的既实在又辩证。读了这些原文,学书的道理,一下子又明白了不少。我后来常常想,初学者如果能把《书谱》的文字内容读通,学书法的核心道理,大部分就都在里面了,根本不用再去群里请教这个请教那个了,可惜的是很多朋友,对这么好的内容熟视无睹,每天抄抄,不知其然。

我学了半年多,小有所得,在磨刀霍霍、准备创作时,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书谱》的单字容易写像,可是要使用这些字,凑成一篇像样的作品,于我便有相当的难度。我写成后的感觉,更像《圣教》的集字风,而非《书谱》的手札风,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撞了鬼了。后来我意识到,《书谱》的章法看似简单,其实不乏难度,孙过庭作为传承二王法乳的“有唐第一妙腕”,其技巧高妙,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隐藏性,特征并不过分明显,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如同二王手札一样,我们可以临像,但要照着仿制一札,却很难克奏肤功。再者,草书毕竟非常用字体,用草书创作,常有小部分字不确定其草法,需停下来翻检字典,顿感滞塞。

于是想到再学行书。行书中,唐人存留真迹太少,字数不够,参看可以,主攻却嫌其少。晋人字,风神盖代,恬淡潇洒,喜欢是喜欢,但技法不明显,对初学来说还是不好抓住其特点和精神。

于是照例QQ与人交流,盘桓数周,终于决定去吃宋四家中的那碗米。

4.花两年时间学习吃米

我在米身上花的功夫最久,心无旁骛,用时大概一年半到两年的光景。

米芾存世的近百幅墨迹或手札,我大都反复临过。其刻帖,也常常参看。包括由米制造、而挂在二王和颜真卿名下的那几个墨迹,以及二王的剧迹,也都一并参看临习。

米的好处,在于他是有史以来学习二王技术排第一位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二王技法的通俗版表演者,是连接晋唐古法和近古书法的最好桥梁。就性格分析学说而言,由于米芾属于典型的表演型人格,性格外露,所以他的字,常常爱炫技,爱夸张,他很愿意把从二王和颜处学来的技法夸张化、外露化,表演化,此种做派,就书法品格而言自然不是最上乘,但就初学者而言,由于米的清晰外露的特点,便得了绝大的好处,以其通俗易懂之故,这和单学二王、苦学终日而无可琢磨,体验自然有天壤之别。好比你学孔子孟子朱子,读一卷也常常不知该如何践行,而读一篇朱柏庐治家格言,心中便一下子清晰明了起来。这也便是米以后的历代大家,如董其昌、王铎,都极力推崇米芾的原因,因为二王遥不可及,米芾便是通向更高目标的不可或缺的津梁。二王是天神,米芾便是那通天的天梯。

学米芾对我的最大帮助,是建立了对技法的系统理解和强化研究,这些主要包括:用笔的发力、弹性、沉着、痛快;结字的欹侧、错落;行轴线的摆动,行轮廓的开合;行间的彼此呼应;一篇中的块面组合;整体篇章的统一性、协调性。尤其在对章法的处理上,他给我的教益最多。

学米最初的那段时间,我每天要求自己临帖数幅,仿创一幅,作为日课,倒也乐此不疲。我慢慢感到,创作一篇字,好像不那么难了。这些都是拜米老所赐。那时同时在看米的传记,知道米的母亲是皇后的奶妈,看来米氏家族有哺育他人的良好传统,于是这有洁癖的拜火教徒,便成了我那一个时期念兹在兹的偶像和“大伴”,米帖便是我的母帖,老米是喂过我奶的终生不能忘怀的奶妈。

5.自己生了病,但不能怪老米

学了一两年米,新的问题来了。

那个时候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egt.com/jpzz/1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