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洁癖症状 > 悟石学堂倪瓒,君子有癖

悟石学堂倪瓒,君子有癖



倪瓒(-)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后改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字幻霞子、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

  元大德五年()倪瓒生于无锡梅里祇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资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未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嫡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已。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中写道“嗟余幼失怙,教养自大兄。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览时多论评。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今名。……”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到至正十一年()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渔庄秋霁图》()、《怪石丛篁图》()、《汀树遥岑图》()、《江上秋色图》()、《虞山林壑图》()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

  明洪武七年(),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元代大画家倪瓒,因描绘太湖山水而闻名,其笔墨简练,以空白来表现宽阔的湖面,描摹岸石草木也简之又简,可谓洗净铅华。

可以说,倪瓒的太湖山水是作为画家之洁癖的符号而入画的。譬如一棵树,长在湖边仅是一棵树而已,并无什么意义。这棵树若能给人荫凉,或砍下作为木材,就有了实用的意义。倪瓒画树,既不是为了乘凉,也不是为了建房或做家具,而是取其隐喻价值,他以洗练的笔墨将树画得高洁挺拔,用来象征自己的人格。这是树的符号化,画中的树被画家赋予了象征意义,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倪瓒名画《六君子图》就画了这样六棵树。此画远景是太湖彼岸的小山丘,寥寥数笔勾出丘壑轮廓,中景完全不着笔墨,只留出大片的空白表示湖面,近景此岸的土丘上,矗立着六棵树。因树种不同,树叶的画法也不尽相同,有横笔者,有斜锋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六株挺直简洁的树干上,零星点缀了一些树结。在我看来,这六棵树一旦入画,就成为文人天性的符号,象征君子气节,不仅高洁挺拔,而且略有怪异。

《六君子图》

的确,天性走向极端,会成为怪癖。倪瓒的洁癖有文献可考,冯梦龙《古今谭概》便有记载,其中一些读之忍俊不禁。

倪瓒家童每挑水回来,他总以前桶水煎茶,后桶水洗脚,有客问何故,画家说后桶水可能被家童放屁的气味熏臭了。家童真是命苦,受了主人之辱,还要以水洗树,每日都将院里那棵梧桐树擦洗得干干净净,直至树被洗死。有次有客人留宿,夜里倪瓒听到客人咳嗽,便去寻找痰迹,非清洗不可。但是寻而不得,倪瓒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成为心理障碍,与美国俗语“droptheothershoe”异曲同工。最后,倪瓒不得已而到树下捡了一片脏树叶,让家童扔到三里之外,了结此事,客人蒙受奇耻大辱。

倪瓒最经典的洁癖故事,是招歌妓过夜。据说画家有次迷上了一位金陵歌妓,招其到家,一番歌舞唱和后,才子佳人上床。不料,倪瓒先是从头闻到脚,疑心这歌妓不干净,又从头摸到脚,越发不放心,便命其盛水洗澡。歌妓洗后上床,画家再闻再摸,怎奈心里疑惧不消,又命其盛水洗澡,如此三番五次,歌妓洗了又洗,折腾到天亮,二人终于没能云雨,只怕那云雨之水还不够歌妓洗澡用。次日凌晨画家悻悻然,挥挥手让歌妓离去,其洁癖就此成了青楼笑料。

倪瓒有位好友是医生,决计要治治画家的洁癖。适逢画家的母亲有恙,需要就诊。这医生亦非凡人,他以怪治怪,在雨天的泥泞里弄脏了衣裤和鞋子,却偏要骑画家的白马才来赴诊,画家只好忍让。医生到达后,一双泥脚直入倪瓒家的明堂,画家目瞪口呆之际,再次忍让。诊治过后,医生不走,要求参观画家的藏书楼“清秘阁”。这藏书楼,听其名便知其洁,倪瓒轻易不让人入。医生强行登楼,不仅脏脚遍踏,而且不洗手,以脏手摸遍藏书,甚至故意咳嗽吐痰,让画家几乎气绝倒地,只好“遂废此楼,终身不登”。

自宋以降,中国女人裹脚,文人有癖者以小鞋传酒,称“金莲杯”,类似于今日西方的fetishism。倪瓒嫌脏,在一次文人聚饮时,怒而掀翻酒桌,决绝而去。可以想象,他也以洁度人,多次拒绝过求画者。

元末之际,倪瓒的洁癖传入朱元璋耳中,明军厌恶其癖,捕得画家后,将他扔进猪圈粪池淹死,以脏治洁,极尽侮辱。当然,这是江湖传说,不足为信。真实史实是,画家嫌弃世事肮脏,散尽家财,以一叶扁舟漂流于太湖,过上了隐居生活。

倪瓒的画以洗练的笔法来简化水与树,简化岸与石,仅片面地择其洁者入画,将其用作片面的符号。这虽是文人的高洁,却流露了画家的怪癖。对我们今人来说,倪瓒那洗练极致的笔墨,是理想人格的符号,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得敬而远之,毕竟,符号只是表征,远离实际生活。

逸笔草草清虚事业无人解他长得青姿玉立,冲淡淳雅,睥睨世俗,不隐不仕,大有魏晋名士之风,后人亦多以“高士”称之。他的家族,是东吴三大豪富之一,家中藏书数千卷,后来他散财离家浪迹江湖,度过最后二十年时光。他被后人尊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但他自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画山水从来不画人,曾有人问之,他回答说,“当今哪有什么人物呢?”因为在他眼里,“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朱阳馆主裘马轻狂

倪瓒(-),又名珽,字元镇,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他别号众多,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云林子”,简称“云林”。“天下多事矣,吾将遨游以玩世”,这是倪云林的生平自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特异、超脱的存在。

“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览时多论评。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这是倪瓒早年所作的《述怀》诗,讲述了他早年失怙,在长兄倪昭奎的教导下成长、立志的经历。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倪云林在他的早年,虽然不忘勤学读书,却没有对功名的向往,没有出仕为官的打算,而是希望“居贞”“闭户”,最大的理想是留“令名”于后世。当然,倪云林说“富贵乌足道”,却未免令人发噱。根据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载:“东吴富家,为松江曹云西、无锡倪云林、昆山顾玉山,声华文物,可以并称”,倪瓒为世家子弟,其父、兄又善于理财,故倪家为当时东吴三大巨富之一。因此,对早年的倪云林来说,富贵确实是不足为道的小事了。这段时期,倪云林一方面注重自身的修养,一方面广交朋友,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

长兄死后,倪云林在他遗留的玄文观的基础上,建立了“清閟阁”建筑群,其主体建筑清閟阁:“如方塔三层,疏窗四眺,远浦遥峦,云霞变幻,弹指万状。窗外峻岩怪石,皆太湖灵璧之奇,高于楼堞。松篁兰菊,茏葱交翠,风枝摇曳,凉阴满苔。阁中藏书数千卷,手自勘定,三代鼎彝,名琴古玉,分列左右”。与之配置的建筑有云林堂、逍遥仙亭、朱阳馆、雪鹤洞、海岳翁书画轩等,宛若人间仙境。倪云林此时的自号有朱阳馆主、莆闲仙卿等,饶有富贵闲适之气。

然而好景不长,官吏勒索、人事应酬以及治理不善,倪家生计日渐窘迫。终于,在倪云林五十一岁那年,他“鬻田产”、散家财,开始了二十余年的浪迹生涯。他居无定所,在太湖四周的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游荡。有时住在古庙里,有时寄寓在朋友家,有时则以舟为家,漂泊无定。他对元朝政权全无好感,元帝曾派专使至江南,让江南名士为其新建的“飞楼”赋诗赞美,众士人争先邀宠,倪云林却不肯“缀艳词以媚权贵”。元亡以后,他对新建立的洪武一朝也保持距离,“明初被召,固辞不起”,落款时也不署洪武年号,只书甲子。此时的倪云林自号无住庵主、曲全叟,似乎饱含了生活的艰辛和悲凉,但不与世俯仰的气节却从未变过。

“断送一生棋局里,破除万事酒杯中。清虚事业无人解,听雨移时又听风”,孤高、浪漫的倪云林注定不能像棋手那样精确地筹划人生,只能在酒杯和笔墨之间创建出一番别样的“清虚事业”。

倪瓒的山水画面貌不仅在元代,就是在整个山水画发展史上也独树一帜。其成熟期的作品在构图上极为简括,多半只作一个开合,即近景画石坡土岸,上植三五株枯荣相间的树木,远景为一两脉平坡远岫,山石林木都用渴笔淡墨轻拂而出。他用笔着力甚轻,笔行纸上,若即若离,似实还虚。远山与近树之间则有大片留白,不着一物,意为水面。树下或添一草亭,几乎不见人物,给人以静谧、萧索、空旷、荒寒之感。这种构图和笔墨情调被倪云林反复运用,形成他特有的绘画图式——“一河两岸”。

这种图式在倪瓒早期的作品如《秋林野兴图》、《水竹居图》中就已经出现,此时的风格严正、精细而合乎法度。进入中年以后,倪云林的画风转向简约、疏朗,他开始把人生经历和审美倾向注入笔墨当中,此时的代表作有《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等。《渔庄秋霁图》是“一河两岸”图式成熟的标志。这是倪云林五十五岁时的作品,画面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为远景,几座山峦平缓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表现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枝叶扶疏,风姿绰约。水中不见帆影,山岸不见人迹。在画法上,倪云林用“折带皴”描绘山石,用枯笔画树。树梢枝丫用雀爪笔法点画,有书法意味。画面中右方以小楷长款连接上下景物。全图浑然一体。晚年的倪云林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现今流传的《古树茅亭图》《溪山仙馆图》《松亭山色图》《容膝斋图》等代表作都出自这一时期。此时的画风更加清润自然,构图以“一河两岸”为主,却无雷同之感,既有理性的处理,又焕发着空灵清润的生命气息。

在中国画史上,倪云林被认为是“逸格”的代表。宋黄休复提出“逸、神、妙、能”的品评标准,他对“逸格”的定义是:“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这个“逸格”跳出了以技法标准品评绘画作品的范畴,进入了另一个审美层次。董其昌曾说:“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颠后一人而已。”从车马轻裘到落魄江湖,人生的起伏让倪云林的画作日渐成熟自然,却始终没有沾染一丝尘俗和喧嚣。可见,倪云林和他自恃的高洁、孤直表里如一,是真正的“高士”。

作书清疏古淡天成

有元一代,国祚不久,自“元人冠冕”赵孟頫出,就笼罩了整个元代书坛。其中能够异军突起的只有鲜于枢、张雨、杨维桢、康里巎巎等数人,其中也包括倪瓒。相比大多数书家以晋唐书法为宗,以遒媚流畅为主的书家,倪云林的书法也显得特立独行。其代表书风兼具褚遂良的宽博秀雅和欧阳询的清劲硬朗,又富有钟繇书法的浓重隶意,形成了自己古而媚、密而疏的风格。清人笪重光评其书法云:“云林书法得笔于分隶,而所书《内景黄庭经卷》宛然杨、许遗意,可想见六朝风度,非宋元诸公所能仿佛。元镇真翰墨第一人,不食烟火而登仙者矣”。

倪瓒的早年有十分优厚的学习环境。他以其巨富之家,搜集了大量珍贵书画,他的清閟阁里设有专室储藏。在书法方面,他收藏有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画版帖》、智永《月仪帖》、褚遂良《楷书千字文》、张旭《秋深帖》、米芾《海岳庵图》及《宝章待访录》、赵孟頫小楷《过秦论》等传世佳作。这可能是倪瓒书风少受时风浸染,卓尔不群的一个原因。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倪云林书法,主要是题画,也包括诗稿、跋文和少量独幅作品。从形式上区分,倪云林少有专门创作的书法作品,大多都是以题画诗的形式出现。就书体而言,倪云林的书法绝大多数属于小楷,从作品的整体结合感来说,小楷更适合他萧散、空灵的画风。《淡室诗轴》是倪云林为友人写的—首七律诗。诗中寄托了他避世索居、与白云幽禽为伴的心境。这是倪云林存世作品中唯一的一件大字行楷书,字径约3厘米见方,通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古淡天成,绝无俗尘。就细节而言,此作逸笔草草,并不完美,就整体而言却有点铁成金。此作用笔瘦劲,结字摇曳多姿,章法上行气贯通,时大时小、时长时扁,给人琳琅满目、潇洒出尘之感。

倪瓒《淡室诗》轴,纸本,行楷书,纵64cm,横2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欲写新诗尘满几,味我迂言淡如水。白云淡淡何从来,来伴我(此字点去)孤吟北窗里。酒味甘浓易变酸,世情对面九疑山。白云且结无情友,明月幽禽与往还。八月廿日过宗道云栖楼,命余赋子安淡室诗,因赋。是日疏雨生凉,山光满几,殊有幽兴也。瓒。

《静寄轩诗文》轴,元,倪瓒书,楷书,纸本,纵62.9cm,横23.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

  《静寄轩诗文》是倪瓒自作并书写的。此轴所书共三部分,内容包括《邾伯盛氏小像赞》、《刻古印文诗四韵》五律1首、《静寄轩诗》七绝3首。

  款署:“辛亥十二月,云林子因过云门先生之娄江寓馆,遇伯盛,相从累日,作此并书,云门题篆焉。廿二日。”

  鉴藏印钤“邾玮玄印”、“士行父”、“蔡伯海印”、“士元珍藏”、“麓云楼书画记”及清嘉庆内府诸印。

  此帖上方篆书“静寄轩”和帖首篆书“静寄轩诗文”为张绅所书。“静寄轩”是邾伯盛的斋名,其人名珪,字伯盛,苏州人。师濮阳吴睿,习大小篆书,喜为人治印。

  清杨守敬题跋一段,介绍邾伯盛的生平。

  此诗文是倪瓒71岁时所作,虽已至古稀之年,但笔力精致,毫无滞涩之处,结字略扁,内紧外舒,收笔时顿笔稳重,圭角突出,于质朴遒劲中带有很重的隶书笔意。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汪士元《麓云楼书画记略》著录。

倪瓒《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纸本年纵31.8厘米横20.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楷江南春三首纵23.1厘米横41.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送盛高霞等八诗帖》

自书《述怀》诗稿册(共16页)纸本各纵20.1厘米横2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呈大临征君楷书札》(为张耒仪命赋匡山读书处)纵23厘米横55.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题陈惟允《孟郊诗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题《安处斋图》卷纸本

倪瓒《安处斋图》卷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致慎独有道诗札》年纵28.4厘米横5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题周文英诗志传》年纵25.9厘米横26.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倪瓒题《幽涧寒松图》

倪瓒《呈久成札》香港中文大学藏

《跋陆继善摹禊帖》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云林是全面的艺术家,除了诗、书、画以外,还擅长造园。中国古代园林和诗词书画一样,讲究造境,倪云林颇得其中奥妙,他的园林作品首推“清閟阁”建筑群,以及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他的《狮子林图》还流传至今。中国的造园又称“构园”,如绘画中的“经营位置”,倪云林构园也如同经营画作,虽然我们今天少见真容,但从他的画作和书法当中,或能窥探一二。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初期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egt.com/jpzz/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