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洁癖症状 > 倪瓒洁癖赵孟頫爱钱董其昌不淡泊一
倪瓒洁癖赵孟頫爱钱董其昌不淡泊一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薛龙春|元明书法谈丛
??山东画报出版社
去年,看赵孟頫特展的时候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把字写得如此漂亮?
原因当然是多面的,但其中有一点,知道的人甚少:赵孟頫有一套独特的用笔、用墨方法。
“赵孟頫写字,必连染三五管笔,隔两天再写。他认为写字的时候不可多蘸墨水,只能用毫端染墨,笔干了再染,不能用力按开毫端,那样写出来的字气息不好。所以那些用坏的笔虽然毫端都秃掉了,但下部洁净得像从未濡墨的那样。”
这段解答,来自薛龙春教授的新书——《元明书法谈丛》中的《赵孟頫轶事》。
薛龙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艺术与考古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16-17世纪的中国书法篆刻。
去年,浙江美术馆王铎大展开幕,他的一场讲座与导览(??点击蓝字回顾),带来“现象级”的火爆场面。
薛龙春教授在浙江美术馆的讲座和导览
薛龙春教授出版于年的著作《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影响广泛,已近绝版。而今,很多读者已经开始期待他下一本关于王铎的研究著作。
《元明书法谈丛》,是他去年低调出版的一本“小书”。
在进入艺术史研究领域之前,薛龙春教授本科毕业于中文系,又曾从事记者工作,所以他的文风有学者难得的简明畅快。这本书,总共不到页,除去后记,共44篇短文,每篇不过数千字,非常适合作为大众的书法“启蒙”书。但,又诚如他在后记中所强调的:“本书读起来或许比较轻松,但并不代表笔者对于这一时期的世风、环境、书家、书写活动及其文化没有深入的思考。”
这般好读又有深思的书,正是如今艺术爱好者所期待的。
薛龙春
薛龙春,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艺术与考古中心教授,主要研究16-17世纪中国书法篆刻,明清文人尺牍,著有《郑簠研究》、《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等。
对学生时代的好老师,我们多半有这样的印象——从轻松有趣的角度入手,最终抵达对专业问题的阐释。
读这本小书,即是这样的体验。
倪瓒
如《倪瓒的洁癖》一文。
倪瓒洁癖的故事,多有流传。这篇文章,亦从倪瓒洁癖的种种记述与传闻开始。
比如,倪瓒家中庭院的树石要每天洗拭,庭院里的苔藓也不容人践踏。他的盥盆每天都要换水数十次,他所穿的衣冠每天也要拂振数十次。他甚至在家里准备了纻履百双,客人来了,必须换鞋才能进入。若有俗士前来索钱,他就将钱放在远处,让索钱的人自取,以保证自己不受污秽。
倪瓒《小楷静寄轩诗文页》,62.9×2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来看倪瓒的书法。
倪瓒画名极盛,而他的画与书法有密切关联——因“文人画家因以书法用笔入画,所以十分注重书法的修养。”
薛龙春教授谈到,倪瓒的书法,与“道教”相关。
“元季盛行道教,东南一带尤甚。诸多文化名流几乎都与道教结缘,如赵孟頫号松雪道人,顾瑛号金粟道人,杨维桢号铁笛道人,而黄公望、方从义、张雨等则成了当时著名的道士。大约在三十岁前后,倪瓒开始信奉起道教。至顺年间(—),他曾在玄文馆习静数年,习静使得他谢绝尘事,游心淡泊,终日与古书、古人相对,形忘道接,翛然自得。有研究表明,倪瓒受道教影响至深,他的食谱亦完全符合于道教养生术的要求。
文人画家因以书法用笔入画,所以十分注重书法的修养。元代书家受赵孟頫影响,皆学二王,这是一时风气。倪瓒也学王字,友人赠诗云:‘辋川画拟唐摩诘,棐几书临晋右军。’被赵孟頫定为东晋道士杨羲所书之《黄素黄庭经》,亦为倪瓒所取法。他对道士书法的兴趣,或与他的信仰有关。倪瓒在书法上追求清雅幽淡,以一种与尘世的距离感暗示自我的品性与气格。虽然都高尚隐逸,倪瓒和杨维桢等人的放纵恣肆殊途异辙。在宋四家中他最推重蔡襄,认为他有晋魏六朝风轨,而米芾则矫异怒张,终有子路未事孔子时气象。”
倪瓒《容膝斋图轴》
74.2×3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赵孟頫是元明书法最为核心的人物,也是本书的主角之一。
如果看过北京故宫的赵孟頫大展,又苦于了解不深,这本小书里,一定有你要的答案。几篇短文,扼要交待了赵孟頫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人物的来龙去脉,也记述了他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局部)
2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赵孟頫书法最大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赵孟頫对元代书法的影响,不仅是他的作品成为人们学习的范本,更重要的是,他提倡‘古意’,主张向晋唐传统学习,引导了一代风气。‘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所谓不传已久,是指南宋书法凋弊,学无师承。只有上溯晋唐,才能救其积弊。赵孟頫一生刻意学古,有人说他平生学书以羲、献为师,也有人认为他早年学宋高宗书,入元以后与鲜于枢往还,才开始专法二王。而他自己则说,少时作小楷,规模锺繇、萧子云;晚年则学李北海,写碑时专用此体。此外,他还曾学习唐人欧阳询与褚遂良。有人断言,赵孟頫书法之所以精妙,是因为他‘无帖不习’。
“赵孟頫于篆、隶、楷、行、草、章草六体无不研索,在前此的书法史中,这是不曾有过的现象。”
赵孟頫《行草致民瞻信札》,尺寸不详
上海博物馆藏
而赵孟頫之所以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功。“除了过人的天资之外,学力亦为重要的因素。”
有记载说,赵孟頫一天能写一万字,无论这一说法是否可靠,“它起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明元代人对于书法的学力。没有一定书写量的保证,再高妙的品位与意境也无从表达,所谓‘心不厌精,手不厌熟’。其实这是北宋以前书法史的一个传统。元人记载赵孟頫学书,墨池尽黑,所以下笔皆成楷则。这是有关东汉末年书家张芝传记的移录。这一记载本身反映了人们对于学力的肯定。北宋书家往往大谈书卷气,而轻视积学,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赵孟頫日书万字所体现的精熟趣味或是宋代书家所缺乏的。第二层含义,是学书方法的正确。毛笔不同于硬笔,若不能掌握其用笔的规律,很难做到快速书写,即使能够快速书写,点画的衔接必不能如拔茅连茹,筋脉贯畅。日书万字乃至三万字,丝毫不觉‘力倦’,表明书写者掌握了晋唐以来正确的用笔方法。赵孟頫曾深有感慨地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对于传统用笔方法的强调,是赵氏能够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这篇《赵孟頫日书万字》一文中,你能了解赵孟頫在诗、文、书、画、音乐、印章、鉴定等多方面的才能,也能明白他在文人画理论、文人篆刻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赵孟頫《赠沈王王璋诗》,刻帖
那么,书法之外,赵孟頫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读《赵孟頫的轶事》。
赵孟頫生性谨慎、谦逊、颖悟、精细。有一则故事,你一定会津津乐道:
“元人有一则笔记,说赵孟頫很爱钱,来求字的必是给足了银两,他才乐意下笔。赵氏入元之后,田产颇废,家事甚贫,所以有人馈送钱米肴核,赵孟頫便写字来回报。有一天,两个白莲道徒造门求字,家童禀报说,有两个居士在门前,求见相公。赵孟頫不高兴地说:什么居士,是香山居士,还是东坡居士?那些吃素食的风头巾什么的,也敢称居士。管夫人听到他发怒,连忙说,相公不要恁地焦躁,我们也不是没钱过日子。但赵孟頫心下仍然不乐。过了一会,道者入谒,说年教授为庵中写了庵记,请求赵孟頫书丹。说着便从袖中掏出银钱十锭,以为润笔之资。赵看到钱就高兴了,大呼道:‘上茶与居士吃!’赵孟頫虽说爱钱,但取之有道,书画之外,从不以他事求钱。”
赵孟頫《疏林秀石图卷》,27.5×6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行书心经册》,28.6×10.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以宋宗室出仕元朝,在后代被看作软骨头,联系到他的书风,就有了“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的评价。经历了明清鼎革之痛,赵孟頫的人品书品成为遗民们所攻击的对象。
但薛龙春教授以诸多史实证明,赵孟頫的出山并非己所能左右,且一直小心翼翼,晚年对出仕元朝颇有悔意。同时,在如何看待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这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上,他给出了一个艺术史学者的中肯之见。
“政治人格毕竟不同于人品。一个政治上有污点的人物,并不必然在自身的人格修为上也是低俗的。将政治人格等同于人品修养,进而否定其人在艺术上的成就,这或是北宋以来书法批评的一个误区。人们总是热衷于找出种种形式上的特征,来附会被批评者的人格。就像张丑说文天祥因为是忠臣,字才写得清疏挺竦,令人敬而爱之。与赵孟頫的妍媚纤柔,似有天壤之别。事实上,文天祥在书法史上并无影响,而赵孟頫却影响了元、明、清数百年书坛。”
此外,赵孟頫展上,很多大众不那么熟悉却反复出现的人名,如,鲜于枢、张雨、邓文原、柯九思等等,看完这本小书,也会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邓文原《章草急就章卷卷》
23.3×.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柯九思《楷书上京宫词卷》,30.9×53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
笔与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薛龙春教授本身也是一位书法家,所以,在书法史研究中,他尤其治疗白癜风要多久北京白癜风手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