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洁癖症状 > 中日关系浅见
中日关系浅见
中日两国的关系,已有几千年,复杂又简单。
在民间传说中,远在几千年前的秦朝,秦始皇派术士徐福带领几百童男童女去大海里的仙岛上寻找长身不死药。结果徐福就跑去了日本,带去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物种,并定居在那里。后来唐宋期间,日本更是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带回日本传扬。所以现在的日本虽然宣称脱亚入欧,但从文化、建筑、服饰等等,都有很明显的中华文化的影子,想抹也抹不掉。
纵观几千年来的中日关系,条理是很清晰的,几个分水岭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从秦朝到宋朝,中日之间是和平的。大陆上的中国比海岛上的日本强大,中国是老师,日本是学生。中日两国之间是友好的关系。这期间,日本从内心是崇拜中国的,也是尊敬中国的,双方基本上是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虽然在唐高宗时期,中日之间在朝鲜打过一架,打的日本满地找牙,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妄想了。
第二,从宋亡到清末之前,中日之间是磕磕碰碰、打打闹闹的。大陆上的中国实力不断下降,被异族征服统治。而日本却能置身事外,甚至屡次击溃征服了中国的大陆势力。日本的自信心不断上升,对中国的崇拜之心不断下降,最后日本就慢慢地认为老师已经不是以前的老师了,是早已腐朽没落了,是不断任人宰割了。于是乎,日本就开始不断尝试到大陆上来开疆拓土。但中国实力也还没有那么差,日本也没占着什么便宜,可中国没有能够打得日本服服帖帖。那么日本心中到大陆上驰骋的美梦就没有消散,时刻难忘。
第三,从清末到二战期间,中日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打斗。这时候的中国是老大帝国,已经年老体弱,腐朽不堪了。而日本却已经长得结结实实,身强力壮了。原来的老师已经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了;原来的学生已经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了。于是乎,日本就开始动手了。先是甲午战争,日本将中国打得满地找牙,从中国获取了巨大权益和金钱。中国从此拜师日本,开始向日本学习了。而日本看着老迈龙钟的中国,情不自禁又不断掏刀割肉,占东北,占华北,最后就想彻底灭亡中国,像蒙古和满清那样统治中国。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共同努力之下,德意日三个国家战败投降了,妄想症暂时被制住了。
第四,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中日之间是和平的。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整体国力慢慢接近日本,甚至超过日本。虽然中日关系还有磕磕碰碰,但不论日本再怎么想,也不敢来对阵中国了。随着中国的国力进一步强大,中国有望重新成为老师,日本也许被迫重新成为学生。但这建立在中国国力能够远远超过日本的前提上的。
从以上四个阶段,我们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中国强,日本弱,就有和平。中日两国势均力敌,就有磕碰。中国弱,日本强,就有你死我活的战争。因此,对于中日关系,不要抱有幻想,只能靠实力说话。中国只有比日本强大,才会有和平。否则一旦日本比中国强大,就会来中国发动战争。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
难道中日关系是个解不开的死结?为什么呢?
这是由中日两国的民族特性、地理环境、竞争关系决定了的,是不可能调和的!
中华民族生活在大陆,可以说地大物博,有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和资源,不愁吃穿,生存压力小,养成了性情忠厚,不走偏锋,以和为贵的民族特点,再加上不与人争的处世哲学,很多时候不较真,随意的民族性格。而日本民族生活在狭窄的海岛上,人多地少,生存压力大,养成了爱好竞争、嗜血黩武的特点。而且海岛环境干净,空气清澈,让日本人产生了洁癖,政治洁癖,精神洁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随和散漫性格的民族和洁癖认真性格的民族,相互间的碰撞是避免不了的,两个民族之间是难以相互理解,易于相互排斥的。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陆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要啥有啥,地质结构稳定,自然灾害少,人的生存压力很小,人们不为未来发愁。而日本是个空间很小的海岛,资源匮乏,大都需要进口,而且地质不稳定,几乎天天地震、火山喷发,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不稳定之中,随时都有可能葬身地震岩浆之中。如果能够迁徙到大陆安稳肥沃的土地上生活,肯定是做梦也想的事情。“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百万日本雄兵西指大陆,涿鹿中原,是千百年以来日本人的最大梦想。
中国人千万年以来一直生活栖息在这片大陆上,不会将这片肥沃的生存资源放弃。日本千百年以来一直想跳出海岛,通过朝鲜半岛进军大陆。中日双方互不相让,都为自己民族的生存空间而奋斗。日本虽然政治上脱亚入欧,可也没办法将日本列岛搬到其他资源土地富裕的地方去。世界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只能看谁的力气大、谁的能力强了。
因此,中日两国是天然的敌人,是没法调和的双方。中国要想卡住日本的脖子不让它动,就只有发展自己的国力比日本强大许多才行,否则就会发生战争,而日本要想离开岛屿到大陆上生活,就只有国力比中国强大许多才有可能翻身,否则就只能乖乖地困在岛上,望大陆兴叹。
做为中国人,要想长久和平,不再被日本侵略,办法只有一个:努力奋斗,让自己强大起来,将日本远远地甩在身后!
guoguoxunyin思想分享,鼓励原创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