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饮食调养 > 符合自然的飲食睡眠是最好的養生
符合自然的飲食睡眠是最好的養生
/1/15
養生的思維和方法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歷代養生學家高度概括的結果。所以,掌握和運用養生於日常的飲食起居中並非難事。例如:“晚吃蘿蔔,早吃薑;冬吃蘿蔔,夏吃薑。”這是長期留傳于百姓中的經驗。但是很少有人講出其中的道理。古代養生大家則站在宇宙變化規律上概括事物的道理。一年之中陰陽各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吃薑可暖胃以助陽氣;冬天吃蘿蔔降內熱以滋陰氣。早晨如春,傍晚如秋。晨起吃薑升發肝氣令人陽氣開放,精神充沛;傍晚吃蘿蔔令陽氣收降,迎接陰氣開放以利睡眠。
1、飲食
缺少唯物辯證法,就會“跟風走”,人云亦云,違反自然規律。在吃的問題上也是如此。說很多病是吃出來的,一點也不為過。
(1)吃飯——身體的好壞與吃大有關係。
一是適量清淡。《黃帝內經》講了一個道理:吃飯的量恰到好處補氣,吃多了傷氣;味道過厚傷氣,味道清淡補氣。老子在道德經裡也講道:過多吃美味的食物傷胃。
二是食物的屬性和身體的需要。食物都有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種。體內熱時應吃涼性的,體內涼時應吃熱性的。如:胃裡熱,應吃寒性的香蕉;胃涼應吃熱性的姜湯。如果吃反了會鬧出病來。
(2)吸煙——不吸煙的人不要學吸煙。但吸煙成癮的人戒煙應辯證地對待。如果打破舊機制又不能及時形成新機制,人體失衡就會生病。所以戒煙應逐漸少吸,不可斷然。
(3)喝酒——“酒為百藥之首。”但飲酒要遵循規律:一是適量。過量而又不能及時代謝出去,會損害內臟。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這兩段時間喝白酒,易引起內臟燥熱。
(4)喝茶——茶是人們應該選擇的飲料。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穢氣。經常喝茶可去人體的異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性。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胃涼人喝如雪上加霜。花茶。是用茉莉花等薰制的茶葉。茉莉花性溫,有穿透性。所以,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頭昏腦漲的人喝花茶,有助於醒腦。紅茶。是經發酵的茶葉,性溫助消化。胃涼的人有助於暖胃。烏龍茶。結合綠茶和紅茶的特點,屬於平性。偏溫性茶葉,上午喝有助於補氣,偏涼性茶下午喝有助於收氣。
(5)吃水果——脾胃虛便稀時不要吃水果;氣盛便幹時多吃水果。上午吃水果傷氣;下午吃水果去燥。水果吃得合適是營養,吃得不當有害於身本。
2、睡眠
傳統養生認為睡覺是第一大補。民間有好多俗話:“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睡個好覺,有如吃個母雞。”睡覺為什麼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晚間睡覺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白天工作學習是能量的釋放。陰陽各半,缺一不可。
(1)睡覺的時間
講睡覺的時間,必須要講《黃帝內經》關於養生的第一個原則:“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生命健康。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主旋律是什麼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是一個事物的放大,秋冬是一個事物的濃縮。例如:一粒種子通過春夏的放大成為一顆稻穀,秋冬使稻穀濃縮為種子。種子由起點回到了終點,但是發生了變化,一粒種子變成了幾十粒種子,這是哲學上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
春天陽氣生起,是萬物推陳出新的季節。天地之間生機勃勃,生物欣欣向榮。一派生動的景象。春主生、主動。
夏天陽氣開放,是萬物繁榮的季節。天地相交,地氣上升為雲,雲降下為雨,萬物繁華以待秋實。夏主長、主放。
秋天陽氣漸收,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隨著冷空氣的到來,大地上的濕氣退去。秋主收、主殺。
冬天陽氣閉藏,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天寒地凍,一些動植物進入冬眠狀態。冬主藏,主靜。瞭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主旋律,有利於順應四季的變化,適應時空特點。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一天是一年的濃縮。因此,人一天的生活節律與一天春、夏、秋、冬的變化要符合。晚9點到淩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淩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冬主閉藏。晚9點立冬。到了晚9點,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與天地做“拔河”遊戲。“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結果天必勝人。人的身體變化節律與天地運行節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還以人力。”以補人在天地之間渺小的不足。
晚上睡得太遲有兩種情況:一是晚上睡不著,二是困倦但硬挺不睡。睡不著是陽氣該收的時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點到晚9點是日秋,人要逐漸進入收的狀態。“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興奮的事情,陽氣就收不回來,陰氣占不了主導地位就難以入睡。第二種情況硬挺不睡,是觀念出現偏差,懂得日冬的道理就要符合這一自然規律。
夜裡睡得過晚會傷膽氣。嚴重者就會患抑鬱症。《黃帝內經》講:“氣以壯膽。”“十一藏府取決於膽。”23點至1點是子時,膽經最旺。人在睡眠中養蓄了膽氣,如果不睡覺消耗了膽氣,嚴重者出現“怯症”,即是現代醫學講的抑鬱症,表現為:惕惕不安,似有人捕之,氣短,多疑,潔癖,重者更甚。
晚9點至淩晨3點是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段。這時太陽在地球的對面,我們處在陰面,“陰氣盛目瞑。”所以,其他時間段的睡眠難以代替“日冬”。
(2)起床的時間
故宮史料記載:清朝的大臣淩晨3點上朝,皇太子3點起來讀書。這是科學的做法。3點至5點是寅時,也叫“雞鳴之時”。有個詞彙叫“聞雞起舞”。清朝的太監也會在3點沖著皇帝的房間喊:“雞鳴即起,勤政愛民。”3點是一天的“立春”,6點是一天的“春分”。春主動,立春時風吹樹動如同壓水井把營養灌到樹梢,待春分後暖氣到來,嫩芽一夜之間發出來。人與植物同屬於生物,對自然界的感應有相同之處。天地在3點醒了,人體的細胞在這個時空感應下也醒了。在每天3點到5點之間醒了無須再睡,有時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如同“拔河”,人是拔不過天地的。5點前還沒有起床,6點春分人的神就出不來,使人精神不足。現代“星期天病”就是如此。周日不上班,有人睡到上午10點。3點立春,6點春分,9點立夏。立夏之前沒起床,相當於沒有經歷春天的動,無動無生。《黃帝內經》講:“無春就無夏。”夏是陽氣大放,沒有陽氣大放就沒有精神。因此,早上起床應在3點至5點之間。3點至5點起床天沒亮,可以在家裡幹家務,也可以看書寫文章,也可以看電視,待天亮時外出散步。但是,冬天三個月不要輕易外出,必須有太陽才可外出鍛煉。晚上睡得過晚或早上起得過晚都會封殺了陽氣。即使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中午補個覺。
(3)睡覺的空間
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夏天再熱也不要開電扇和空調睡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如果風把這層陽氣吹散了,體內還會補充。循環往復淘幹陽氣,早上起來渾身沒勁,面色黃,頭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熱。可關臥室門開空調把房間吹涼後關閉,人沖完澡迅速睡覺。涼爽空氣可保持1個多小時,人已經睡著了。如果中間熱醒,可再按這個辦法做一次。人在睡著時,體溫下降。記住千萬不能開窗、開空調、電扇睡覺。
查看《學習時報》版請點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