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洁癖 > 洁癖症状 > 韩版七月与安生,真的不比原作差
韩版七月与安生,真的不比原作差
白癜风应该如何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01203/8458713.html《再见,我的灵魂伴侣》的原片名「soulmate」沿用了《七月与安生》的英文译名,而颇具有青春文学气息的中文译名则是出口转内销地使用了《七月与安生》在韩国上映时候的韩版译名。《再见,我的灵魂伴侣》()两部电影之间这种相互交错的关系正代表了它们之间的深刻连接,确实,《再见,我的灵魂伴侣》是对于《七月与安生》的一次「复刻级」翻拍,除了对于核心剧情和细节的保留,在整体气质和情感脉络上的继承也值得一提。即便中日韩相互翻拍如今并不少见,但以中国电影为原创母本的忠实改编依然凤毛麟角,对于文本的对比或许在这个案例中更具有意义。《七月与安生》年在韩国上映,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度还有不少艺人和导演加入宣传推荐这部引进作品,这种热度一方面来自于影本身上乘的质量和到位的表演。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看过《七月与安生》的观众来说或许不难理解:这个故事太适合韩国改编了。《七月与安生》()无论是青春故事所带有的成长蜕变元素和寻求自我的努力,还是在两位女性主角的友情关系中展示出的羁绊和拉扯,都是韩国青春片的经典主题。年,《再见,我的灵魂伴侣》宣布翻拍,年开拍,转年杀青,今年三月在韩国上映,市场反应不错。不过对与中国观众来说更重要的永远是那个最俗也最逃不开的问题,《再见,我的灵魂伴侣》相较于原版,有哪些不同?韩版导演闵龙根此前的成名作是年的《惠化,洞》,讲述一个女孩在成长中面对往事和伤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清冷气质在残酷青春类型片中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而《再见,我的灵魂伴侣》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风格的延续和再演。《惠化,洞》()(为避免混乱,以下角色名称统一用《七月与安生》中的名称代替。)相比起《七月与安生》在两个角色之间创造的情绪紧绷感和厚重的氛围,韩版则采用了相对松散的情节来保持了更清新的风格。在关键性的浴室争吵一场戏中,韩版的情绪爆发以及安生的回应显然没有原版中激烈,这种更弱化的处理或许不可避免地减少了演员的发挥空间,但也保持了了整部作品的气质统一——当然顺带一提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安生的饰演者金多美偏向甜美的外形并不适合遵照原版表演来诠释角色。不过,除此以外,《再见,我的灵魂伴侣》在情节上做出的两个修改确实尤其值得一提。其实是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的选择和意志」,在这个故事中,七月与安生是绝对的主角,而作为第三者出现的男性角色家明更多只是工具人的角色,无论原版还是韩版对于这个角色的定位都是非常清晰的。只不过,在韩版中,家明的处境进一步边缘化,最关键的改动就是在七月和家明的婚礼上,选择逃婚的并非男方,而是女王。即便在原版中,也是七月在背后推动和怂恿了家明的出走(「只有你逃婚了,我才能名正言顺地离开」)而婚礼一场结束与七月独自坐在婚床上「扮演」一个被抛弃者。但是在韩版中,更直接和更清楚地强调了七月自己做出决定的选择,不需要获得名正言顺的理由和宽容,她自己决定了走便走,她既做出选择,也勇于承担后果。在这场戏之前的一场戏,是七月表示希望自己在婚后放弃自己并不喜欢的教师工作,而重新开始画画,这个愿望却被背对她——用肢体暗示着忽视——的家明拒绝。这两场戏的并置显然赋予了逃婚这个行为超越角色个体的更丰富含义,逃离传统家庭的主妇定位从需要借力于男性帮助的请求,到这里一声不响地离开,七月毅然决然地拒绝变成「82年的金智恩」,此刻她并不知晓自己在不就之后的命运,但是就算提前预知,她大概也不会后悔这个选择。与这样正面描写女性力量相对的,还有在七月逃婚之后母亲的一段对话,曾经希望女儿当老师、生活稳定的母亲最终道出了对女儿的理解,「希望你活出自己的样子」,这种来自女性的支持即便在影片中只是可有可无的情节支流,却更直接点出了故事更深的主题。《再见,我的灵魂伴侣》对于男性的「放逐」是全方位的,比如直接砍掉了成年后的安生有丈夫的故事线,而将她塑造成一个带着女儿(七月的孩子)的单亲母亲。比如尽可能简化了成年之后家明的戏份,原版当中是女孩拿着《七月与安生》的手稿面对家明,揭示了故事真相,而到了韩版当中,他与自己女儿的见面都要处在安生严密监视之下(「你可以来看她,但是不能认她」),甚至在影片的正式海报上《再见,我的灵魂伴侣》压根都没有男性角色(《七月与安生》的海报上则出现了两次)。将男性最大可能地排除到故事之外,《再见,我的灵魂伴侣》以一种高度洁癖的情节编排风格,将故事紧紧放回到两个女主角身上。影片的另一处改动,则更充满电影人的熟练技巧和对于影片整体效果的考虑。原版中串联整个故事的是安生以七月的名字创作的小说,这个故事与安生告诉家明的故事,以及真实的故事形成了结尾的三重反转。到了韩版当中,三个故事的结尾继续保留,但是维系两位女孩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元素则改为了画画,这个元素在一开始作为七月的的梦想,后来成为安生的爱好,再到最后七月离世之后用一场画展来最终定格了「你的目光」。画作比起小说来说更具有直接的视觉冲击,在那幅七月与安生共同完成的巨幅素描通过摄影机与观众完成了对视,这个类似《偷心》中娜塔莉·波特曼巨幅照片一样的镜头比起小说更加强调了七月与安生的「同在」:七月对于安生的凝视,和安生对于镜头的凝视穿越时空完成了对于这段友情的最好诠释。这个改动并不能像前一个改动一样为作品带来更深的社会意义,但是却能更好激起观众的情感投入,与此类似的还有前半段将七月与安生并排在床上畅享未来如何布置房间的段落改成了更为简洁也更具象征意义的同戴一对耳环的情节——这两个情节都带有强烈的恋情意味,不过随后就被七月袒露自己有恋人而击碎——但是作为小道具的耳环在影片后半段再次出现,完成了对于前半段的呼应,也以「信物」的身份再次强调了这段友情的悲剧结局。类似的处理值得夸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几年之间,对于女性故事的表达如何从束手束脚的尝试走到了至少在这里可以大大方方讲出来的坦然,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的环境和导演风格对于同一个故事即使在尽量忠实原著的改编中,也会带来的不同效果。回头再看《七月与安生》,这部作品获得大量的好评和双影后的赞誉并非偶然,而且表演也正是韩版没有达到原版水准的地方,但是《再见,我的灵魂伴侣》倒是聪明地避开短板,选择放大女性话题进一步提纯了故事。这正是合理的改编:不一定要比原作更好,但是比原作更适合当下。